1/0
【健康】“五谷最养人,一谷补一脏!”跟着中医这么吃,功效胜补药
上海长宁2024-10-23 10:05:19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认为五谷杂粮是养生的根本。

五谷指“稻、黍、稷、麦、菽”,即大米、小麦、大豆、小米等,亦泛指现在所有谷类和豆类食品。

图片

“五谷杂粮”本质都是植物的种子。种子浓缩了植物的精华具备旺盛的生命力,也称之为“生机”或“阳气”。吃主食的时候,不仅吃了各种营养物质,还吃粮食的“阳气”。

其次,五谷杂粮还可以调养脾胃。五谷杂粮的属性大多都有性平、味甘、色黄的特点,多归脾经、胃经和肾经,这些性味归经特点也决定了其养脾胃的功能。

一谷稻

包括糙米(只去掉了壳,保留了糠层、胚芽以及胚乳营养)和白米(壳和糠层都去掉了的,就是精加工的粳米)。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它对应的是五脏中的“肺”,而肺对应的季节是秋,那么由此可见稻谷就特别适合在秋季风燥的时候食用。

Autumn

在出现肺热、咳嗽等症状时,大米具有很好的滋阴润肺的作用。

做法:用小火熬制大米粥,直至米汤浓稠,只喝米汤不吃米粒,随时可服用。

二谷黍

黍是黄米,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它对应的是五脏中的“心”。黄米和小米都是黄色,但不要以为它们是同一种食物,其实黄米要更大一点。

Autumn

黄米不适合直接当饭吃,煮熟后有些黏,不易消化,通常人们会将其做成黄米凉糕、黏豆包等口味清甜的小食。

三谷稷

稷就是小米,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它对应的是五脏中的“脾”。大家都有吃小米粥养胃的共识。而养胃的小米必须煮到软烂才能快速被肠胃吸收,才有养胃的功效。

Autumn

小米是五谷之首,常食能补脾益胃。小米对脾虚体弱的人而言,可谓是进补的上品,可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做法:熬一锅小米粥,用汤匙撇出小米粥上层的精华——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养脾胃的疗效,每天早晚均可服用。

四谷麦

麦指的是燕麦、小麦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它对应的是五脏中的“肝”。

Autumn

小麦就是北方家家必备的面粉,分为精小麦粉和粗小麦粉。精小麦粉的粉质细腻,做出来的面条、包子好吃又好消化。粗小麦粉通常用来做意大利面、通心粉等。

五谷菽

菽泛指豆类,包括黄豆、红豆、黑豆、扁豆、绿豆、豌豆、蚕豆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它对应的是五脏中的“肾”。

Autumn

大豆中的黑豆被称为“肾之谷”,中医认为它具有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的功效,对肾虚、浮肿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做法:泡发后打制成豆浆,或煮黑豆粥,每天早晚各一次。

选稿:李美霖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