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一天处理2000吨厨余垃圾,上海这个项目下月起进料调试
澎湃新闻2024-10-22 20:31:00

10月22日,在位于上海临港地区的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三期,建设者们在新建厂房内忙碌穿梭,抓紧调试各项生产设备。同时,松江区湿垃圾处理设施扩建工程也在开展设备调试。上述两个项目的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500吨/日,全量运行后,上海城投湿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力将达到6000吨/日。

澎湃新闻记者当天从上海城投集团获悉,近年来,上海城投全领域、全过程推进“无废场景”建设,全方位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尤其是最近加快推进热能、炉渣、电池资源化利用和绿色能源项目落实落地,旗下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三期、老港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二期)等项目相继开展调试设备,6大标准化“无废场景”13个示范试点将基本建成,积极助力上海“无废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三期,下月起进料调试,计划2025年5月竣工。图片来源均为上海城投集团

将成全球规模最大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

据城投老港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项目总投资约16.57亿元,主体工程占地面积299.1亩,设计处理规模为厨余垃圾2000吨/天,项目计划于2024年11月1日进料调试,12月底具备全量进料条件,2025年5月竣工验收。

目前,已经实现全量运营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二期,总规模为处理湿垃圾2500吨/天,其中餐饮垃圾1300吨/天,厨余垃圾1200吨/天。三期项目建成后,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每日湿垃圾总处理规模将达到4500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

三期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积极响应无废号召,推广使用基地内生产的各类再生产品;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桩头、混凝土经破碎后作为临时道路场地填料;对其余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堆放、定向处理,确保废弃物精准管控。

项目景观设计利用现状水体构建活水公园,与人造山丘、林地、绿化共同打造自然生态的地景园区。

项目主体工艺采用干、湿协同实现有机物料的“全量厌氧”,辅以三相固渣生物养殖、沼渣堆肥、污泥裂解氧化、沼液提氨、沼气发电、沼气提纯、油脂回收等多元深度资源化技术,真正实现湿垃圾“从自然界来,到自然界中去”的生态循环,体现多元低碳、全量再生理念。

目前,城投老港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无废建设管理体系,完成了无废教育基地建设、数字老港平台搭建,形成了电能、热能、浓缩液、湿垃圾残渣4条循环产业链,新增了2条建筑垃圾废弃物及炉渣集料再生循环链,并在飞灰资源化、炉渣深度利用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比如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利用垃圾焚烧发电余热产生的蒸汽,稳定供应基地内污泥暂存库区清理项目及基地外老港镇化工园区、浦东机场项目,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循环使用,促进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目前,一期每天对外供热蒸汽约300吨,年度平均供汽量约10万吨,促进了垃圾焚烧电厂余热回收利用,进一步提高电厂能效,同时达到“碳减排”的目的。下一步,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余热蒸汽将输送至浦东机场四期工程能源中心,项目年供热量约10万吨,预计2027年底实现供能。

厨余车间采用大量自然采光设计,选用高效低噪设备并集约化布置,减少能耗。

全领域、全过程推进“无废场景”建设

2023年2月,《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发布,要求夯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2024年6月5日,全国首部无废城市建设地方立法——《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正式实施。

上海城投承担全市固废转运处置的托底保障任务,是上海“无废城市”创建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市政府明确推动“无废细胞”建设的三家示范引领企业之一。近两年来,上海城投全领域、全过程推进“无废场景”建设,全方位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无废集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积极助力上海“无废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其中,在夯实全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上,上海城投着力解决上海市湿垃圾、危废、建筑垃圾“吃不下”的问题。同步推进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华漕建材厂今年正式运营,危废及一般工业固废处置项目老港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二期)项目预计年底基本建成,松江天马固体废物处置项目10月已经启动设备调试。

同时,积极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可以在固废领域有效实现减污降碳,为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城投着力突破典型废物利用处置技术瓶颈,今年下半年以来加快推进热能、炉渣、电池资源化利用和绿色能源项目落实落地。

7月22日,上海城投与上海机场达成协议,将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余热蒸汽输送至浦东机场四期工程能源中心,为浦东机场航站楼及周边用户提供绿色、高效的能源支持。项目投产后预计年碳减排量可达15000吨以上。

8月28日,上海城投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电池循环产业、城市环卫运输工具和设备电动化等领域探索合作。

9月5日,上海城投与申能集团签署绿色甲醇合作协议,旗下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将湿垃圾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提纯净化制成生物天然气,通过与申能集团的合作,将极大填补上海绿色甲醇原料需求缺口,有力保障上海绿色甲醇产品的稳定供应。

9月6日,老港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处理炉渣2000吨/日,将实现对老港生活垃圾焚烧厂及浦东新区海滨生活垃圾焚烧厂所产炉渣的规范化、资源化处理,大力提升上海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