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舞剧《李清照》再现“一代词宗”
澎湃新闻2024-10-17 22:17:00

上海歌舞团倾力打造的“新国风”舞剧《李清照》,10月17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也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大幕。

舞剧《李清照》剧照(摄影 叶辰亮)

这是上海歌舞团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后出品的又一部大型原创舞剧,淋漓尽现了“一代词宗”李清照的精神世界,以及其所处时代的宋韵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这是中国审美的一次创新表达,也为“上海出品”再添一大精品力作。

舞蹈语汇再现千古第一才女

北宋东京汴梁,少女李清照横空出世,文采粲然。上元佳节,李清照与赵明诚一眼万年。靖康之变,生灵涂炭,李清照悲愤不已,赵明诚重疾而终。李清照护送着金石跋涉在南渡途中,偶遇觊觎其金石的张汝舟,骤然觉醒,绝地奋起……

“李清照是一个大写的人。‘似玉非玉胜似玉’是她的精神品格,‘雨过天青云破处’是她的内在形象。”编剧喻荣军介绍,舞剧展现了李清照的情感经历,也展现了她的家国情怀,以及她的诗词名作,能让观众看到她波澜起伏和颠沛流离的一生。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她的词自成一家,婉约间透露出坚韧,柔美里蕴含着力量,人称“易安体”。为了把她的诗词融入到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情感事件之中,主创团队绞尽脑汁。“她的诗词很丰富,但找起来、用起来很难。”喻荣军说,从横空出世的《如梦令》,到《夏日绝句》《声声慢》,再到荡气回肠的《渔家傲》,剧中均有体现。

舞剧《李清照》剧照(摄影 叶辰亮)

舞剧通过肢体语言模拟乌江般汹涌澎湃的视觉效果,反映李清照在家国危难及获知丈夫因故缒城宵遁后的悲愤之情。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道出了李清照超然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品格。舞者们身着丁香紫褙子,窗户、伞、酒壶等意象渐次闪现,象征现实生活的束缚困扰。最终,她推开所有愁绪,破茧而出,羽化成蝶,勇敢面对生活。

“我仿佛穿越回宋代,亲身体验了李清照那波澜壮阔的一生。”舞剧爱好者张先生说,她的才情与坚韧,如同舞台上绽放的烟火,照亮了历史的长河。“《李清照》让我对她的诗词有了更加生动的理解。”观众孙女士说,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似乎在诉说着李清照的故事,她被那一幕幕精美的舞蹈场景吸引,“仿佛能听到每一句诗词背后的力量。”从6月试演到10月首演,舞剧做了不少打磨和修改,也呈现了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李清照形象。比如,“一开始,李清照基本上没有独舞,但作为一个大女主,她要有自己的独舞。”喻荣军说。

舞剧《李清照》剧照(摄影 王凯)

诗意舞台活化宋代美学风貌

在力求再现李清照一生的同时,舞剧也意图在舞蹈创编和舞美呈现中,还原宋代美学独有的气韵和魅力。

舞剧的场景转换都在布景流动中完成,无缝衔接,没有暗场,几乎一气呵成。超长幕布如卷轴一般滚动,展现文人生活的同时,也铺陈出一幅宋代美学画卷。

“中国的传统绘画一般都是长卷轴,从右往左,延续不断,一个故事就这样从头讲到尾。”舞美设计胡艳君将这种极具中国古典美学的阅览方式融入舞剧,难度极大,独树一帜,让人眼前一亮。

“这种阅览方式不会有暗场,也没有幕与幕之间的隔断,是我追求的。”一开始,所有幕布加起来长达300多米,如今缩短成110多米,最长的一块幕布也从170多米压缩到六七十米,虽然体量变小了,但演出效果并没有打折扣。

舞剧《李清照》剧照(摄影 王凯)

舞剧《李清照》剧照(摄影 叶辰亮)

天青色是汝窑瓷器(宋代官窑之一)的代表色,也代表了宋代美学的核心——简约、自然、含蓄。在舞剧中,天青色作为一个重要的色调,贯穿其中。李清照的个人形象、情感世界、诗句意韵等,都能从天青色的汝瓷中找到对应。

舞剧大量选用了中华传统颜色,并根据人物气质和身份进行概念化处理。如《声声慢》舞段,以清冷色调来贴近心境。而在呈现市井、官场等场景时,则采用比较浓烈的用色。尤其在上元节段落,可以看到藤黄、花青等国画颜料里的丰富色彩,凸显自由跃动的生命力。

宋画、宋瓷、宋锦、宋曲,形成了舞台的整体视觉、听觉意象。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种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的高雅技艺,也在剧中有生动呈现。

从脸上的三白妆、珍珠妆,到头戴的山口冠、身穿的褙子,姑娘们的妆造参考了宋代妆容,展现了窄瘦修身的服饰审美。舞剧还参考《货郎图》《杂技戏孩图》《清明上河图》等宋画,复原货郎、卖花人等市井小民的形象,不仅制作了同款的帽饰、衣衫,还复刻了他们背着的锣鼓、鲜花、鱼灯、兔灯,灵动又鲜活。

“我们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特别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今天,李清照的故事和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勇气。”上海歌舞团团长、舞剧《李清照》制作人王延说。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