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秘境之眼”,看见了什么
新华网2024-10-10 11:26:33

日前,户外记录类节目《秘境之眼》特别篇——《珠峰秘境》引起观众积极反响,在生态保护界好评如潮。虽然是一部仅有10分钟的自然纪录片,该期节目创造了3个“首次”——首次拍摄到在珠峰南坡,喜马拉雅塔尔羊与喜山长尾叶猴同框觅食及嬉戏的珍贵镜头;首次记录了喜马拉雅塔尔羊母子互动玩耍的动物行为;首次拍摄到喜马拉雅塔尔羊与喜山长尾叶猴舔食岩壁盐渍的珍贵影像。之后,随着《秘境之眼》系列之《岷山秘岭》《竹林隐士》《秦岭美猴王》《大湾区水中精灵》《穿山甲回归记》等节目陆续与观众见面,《秘境之眼》成为一大收视热点。

《秘境之眼》呈现了认识自然的另外一种视角。通过镜头,我们了解到大熊猫居然有“醉水”现象;穿山甲偏偏喜欢在苏铁下打洞;原来吃竹子的动物不光是大熊猫,金丝猴冬天也吃竹子……“要关注那些被人忽略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节目监制谭义勇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们推出这档节目的初衷正是聚焦中国自然保护地,以珍稀野生动植物、独特的生态类型、生态保护为切入点,展示自然保护地多样态的生态之美,秘境动植物原真性以及发生在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生存与繁衍是野生动物永恒的主题。节目执行总导演李德刚介绍,《秘境之眼》摄制组选择拍摄对象遵循以下原则:其一,不常见或者难得见到的野生动植物;其二,如果是多次拍摄过的野生动植物,要找出不一样的特点或者细节;其三,所拍摄的野生动植物要有一定的故事性。

导演肖山介绍,对于摄制组来说,“前调”(拍摄之前的调研)是成功拍摄的前提,“前调”中最有价值的情报往往来自巡护员。巡护员一年四季都在野外,山上有什么野生动物,什么时间会有怎样的活动,他们最清楚。比方说,无量山巡护员凭叫声就能知道长臂猿的觅食路线,预判在什么时间、哪座崖壁下与长臂猿相遇,在哪里架设机位能拍摄到最佳镜头。

“不被打扰的相逢”是《秘境之眼》的标识语。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作为制片人,王采芹要求摄制组成员自己首先要做到。在野外,他们不能涂防晒霜,不能喷驱蚊剂,不能涂化妆品,不能食用味道浓重的食物,以避免其散发出的味道干扰野生动物正常生活。

距离是拍摄野生动物的核心。在野外,每种野生动物都有自己安全底线距离,对摄影师自身来说也是如此。但安全距离具体是多少并没有固定答案,取决于是什么野生动物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双方都需要试探。

在野外拍摄野生动物,任何一次成功的拍摄都需要耐心地等待。摄像师很可能为了拍摄一个几秒钟的镜头,一动不动地等上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星期。“从事自然纪录片拍摄通常需要禅僧一样的境界。”另一位执行总导演刘晓舟感慨。

而在极端条件下的拍摄,除了耐心更需要意志。在青藏高原海拔5400米的高处行走拍摄白唇鹿觅食行为,为了防止镜头抖动,摄像师于昆屏住呼吸、手持拍摄,不料却造成缺氧性高原反应,险些丧命。在无量山的一处湍溪拍摄长臂猿时,于昆因为没有抓住对面岩壁上的树枝,脚下踩空不慎跌落,好在被下方的树冠弹了一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摄制组所到的地方,很多都是人迹罕至之处,拍摄器材和设备辎重很多时候只能靠人扛肩背。攀崖壁,卧冰雪,涉溪水,钻密林,其艰苦和危险程度超出想象。然而,《秘境之眼》摄制组依然每一次拍摄都力求完美,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细节。野生动物对待捕食成败的反应,实现捕食目标时的情感变化,以及它们表情上的一丝丝恐惧和喜悦,都被镜头一一捕捉。“用十分钟讲述一个完整的自然故事,故事还要有冲突,有矛盾,有转折,有戏剧性,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节目总导演聂鹏鹏说,“这要求我们要把最精彩的东西呈现给观众。”

此外,超高清摄像器材及微距延时手段的运用,也为画面的清晰度和质感增色。在《秘境之眼》节目中,甚至连野生动物的眼神及脸上的抓痕都看得清清楚楚。这种展现野生动物个性的方式是自然类影像拍摄手段的重大突破,也代表着中国自然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青松)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