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周华诚:六月黄
新民网2024-10-08 14:22:00

拈蟹在手,细细嚼来,蟹肉鲜甜,膏黄肥腴,酒香浓郁,叫人且吃且赞叹。

杭州有几家面馆,做秃黄油面颇佳。我印象深的两家,一家是黄龙饭店的“苏面坊”,一家是武林路的“蟹三宝”。面单独用一个大碗盛着,秃黄油也单独用一个小碗盛着,端上来后,香气扑鼻。把秃黄油拌到面里,加一点醋,再一通搅拌,整碗面包裹着蟹黄蟹膏,金黄喜人,一边拌,一边咽口水,再等不得,于是夹起沉甸甸一筷入口,大快朵颐。

吃一碗秃黄油面,通常三分钟就完事。当然是因为太好吃了,另外的原因是,这碗面不像一般的热汤面,心急吃不得热汤,一口一口细吹慢品。秃黄油面是干拌,不会太烫,凉了反而香气、口感大打折扣,必须趁热吃,所以讲究一个快。

到上海,也会去弄堂深处寻觅一碗秃黄油面。吃了秃黄油面出来,再就近找一家咖啡馆,点一杯咖啡,小坐一会儿。上海弄堂里的咖啡馆,这两年新开的有许多,设计也好看,我很愿意在这样的小咖啡馆里坐一坐。

秃黄油面是苏式面里的奢品。所谓“秃黄油”,必须有公蟹的膏、母蟹的黄,而没有蟹肉。这和江南的“蟹粉小笼包”不一样,蟹粉是把大闸蟹里的蟹肉、蟹黄、蟹膏拆出来,并在一起加调料炒出来。而“秃黄油”只有蟹黄、蟹膏,所以“秃”这个字,不是读作Tu,而是读成Tei。秃(Tei)是苏州方言,意思是“只有”。只有蟹黄蟹膏,再用猪油慢慢熬制出来,这一碗“秃黄油”贵不贵?当然贵。秃(Tei)的读音,我是最近才知道的,以前都读秃(Tu),隐隐觉得好像是骂人的话,骂的也不是别人,正是藏在蟹里那个不懂爱的法海。

吃蟹也算平常事,但懂得“六月黄”,也是不久前的事。农历六月间有人送来一箱大闸蟹,说是六月黄,家里人也用清蒸手法做出来,吃起来似乎少了点劲道,没有深秋的蟹来得扎实。其实这正是六月黄的特点。六月黄,是童子蟹,刚刚经过第三次脱壳,壳也没有变硬,蟹肉和蟹黄都还鲜嫩。这时候,蟹膏也饱满,颜色也金黄,膏黄还是流脂型的,口感柔滑,所以最好的做法,不是拿来清蒸,而是做成毛豆炒蟹。把蟹对半切开,滚面粉油炸,这样让膏黄固定,再拌上面糊,与葱、姜、蒜、毛豆一道煸炒,出锅,这个菜里的汤汁,浓稠,鲜美,甚是珍贵,如果用来拌饭,简直是妙品。

六月黄这个东西,吃的是一个鲜嫩。有人拟过一副对子,最美不若三春景,最鲜不过六月黄。细细咂摸,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如果用清蒸手法料理,算是一片真心被错付。所以,在吃这件事情上,真是学海无涯。

暑假去了一趟绍兴,在柯桥古镇走了一圈。柯桥古镇是一个依河而兴的小镇,旧称笛里,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镇上,有一条柯水,柯水之上建有柯桥,柯水与浙东古运河十字交汇,这是一座水运的十字路口,路口便有了“三桥四水”。三座桥,一座是宋代的柯桥,一座是明代的融光桥,一座是清代的永丰桥,站在桥上,看运河水无声流淌,仿佛看到无尽的岁月从桥底下悄悄流走。

我们在桥头的一家绍兴菜馆吃中饭,点了绍三鲜、蒸双臭、河虾、酥鱼,还有一道醉蟹。这个醉蟹是用花雕酒醉的六月黄,皮壳软脆,腌得也入味,小小的一只蟹,与深秋的大蟹感觉全然不同,拈蟹在手,细细嚼来,蟹肉鲜甜,膏黄肥腴,酒香浓郁,真是鲜美至极,叫人且吃且赞叹,醉心不已。(文/图 周华诚)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