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节气|寒露二候·雀入大水为蛤——贵在一个“趣”字
新民网2024-10-08 11:11:00

秋风阵阵,寒凉日甚,海里的蛤蜊却一日日多了起来。

寒露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徐冬冬(绘)

好像一位古板严肃的先生,忽然变得轻松幽默起来,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就是寒露二候“雀入大水为蛤”的故事。

故事说,当深秋的寒风吹进了大海,天空飞翔的雀鸟就变作海里的蛤蜊。这个物候特征像不像一个天真的童话?抑或一个逗趣的玩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板一眼地描述“雀入大水为蛤”:“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

用如此看似客观、理性、朴素的文字来解释小鸟因何变成蛤蜊,像不像一位高手在讲故事时高明地掌控着冷幽默的火候?

古人观察到,在寒露二候的深秋时节,秋风阵阵,寒凉日甚,自北向南的海面也一天冷过一天,空中再也见不到原来那些飞舞鸣叫的雀鸟了,海里的蛤蜊却一日日多了起来——哦,原来是小鸟变成了蛤蜊,跑到了海里,空中翻飞之物变为水中潜藏之物了。

在海边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到了寒露二候,加重的秋寒已经使得小小的鸟儿不敢再四处乱飞,而是寻找那相对温暖的地方藏了起来。然而,这寒凉却是海洋生物最好的催生剂和增鲜剂,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开始迎来一年之中最肥美的时节。蛤蜊的品种繁多,历来受饕餮者喜爱。古人对这种现象的观察是精微的,但结论肯定是不对的,大海里的蛤蜊当然不是空中的黄雀变的。

对古人的这个“谬误”,我们不妨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我倒觉得,这个“错误”使得寒露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显得格外特别,因为其他物候特征的观察总结都像学术研究一样经得起推敲,唯有“雀入大水为蛤”充满了想象力,带着天真的童趣。

这种想象力和童趣背后,其实是古人的一种生命观。古人相信天地间的生命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一段生命结束之后,会以另外一种形态重新开始。深秋时节,人们发现天上的雀鸟都不见了,同时呢,又发现海边多了很多蛤蜊,于是就把这两种生命现象、生命形态联系了起来。

其实今人不应简单地嘲笑这种联系的无稽,不妨深思这种生命观里,是不是透露出古人对生命浪漫的想象和对一切生命的敬畏呢?这种浪漫和敬畏是不是很可爱呢?

《四季》正是以抽象的笔墨来表达四季轮回之中,对生命浪漫的想象和对一切生命的敬畏。从这点来说,画家觉得古人的灵魂和自己是相通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科学上是一回事,在艺术上又是另一回事,艺术的本质还是对生命的探究。他最赞赏并竭力在寒露二候画作中表达的,最终便是一个“趣”字。

“雀入大水为蛤”的想象妙在有趣,而讲究趣味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一个高级境界。无论水墨还是彩墨,“趣墨”都是上上之境。而在寒露深秋里,这个“趣”字尤显可贵。

看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写寒露的这几句词:“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几孤风月,屡变星霜。”“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不是文人更易伤感,而是时至寒秋,天气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不可避免地在人们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容易使人生出伤感、忧郁乃至积郁之情。

这时,一个“趣”字是多么重要、多么难得啊!以“雀入大水为蛤”的童趣之心,乐在其中,在“月露冷”中赏秋寒之趣,在“梧叶飘黄”中赏秋色之趣,在“屡变星霜”中赏秋菊秋华之趣,在“立尽斜阳”中赏秋蟹秋蛤之趣。发现四时之趣,并以趣味之心创造出生活中更多的情趣,这难道不是很高级的浪漫,不是对生命充满烟火气的敬畏吗?

没有趣味之心,是很难真正发现深秋之美的。如果人们能从《寒露·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中,感受到秋寒之趣、秋色之趣,那么,画者的心也就欣慰了。

(文/徐立京 绘/徐冬冬)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