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宁品读】游子不识回家路
上海长宁2024-10-07 00:01:00

那是一个春风拂面的清晨,一位阔别家乡四十多年的新泾子弟竟在家门口迷了路。他的祖居是马家桥村周家塔老宅,凭着印象,老人找到老家的位置新泾港和周家浜两河交汇处。老宅原在周家浜南侧。而眼前的浜南侧却耸立着一座庞大的商业建筑——百联西郊购物中心,浜的北侧是一个气派的住宅小区,杨柳依依,水清岸绿。

图片

1980年代周家浜两岸村宅,左为周家塔村宅(张凤岐提供)

图片

周家塔宅基上建起百联西郊购物中心

图片

马家桥村宅基地上建起的安置小区

故居周家塔哪里去了?难为了这位周家塔周氏后裔,周老伯三十多年没回故里了,这次再回故里都是乡愁闹得,老人家决计乘着腿脚还灵便,要回老家看看那些叔伯兄弟。临行前,他拒绝了女儿陪同,自信满满地说道:“老家的路,我还能不认得?”

还真让老人自己说中了,周老伯到了家门口迷了路。“两条河浜交汇处原来那座“马家桥”怎么桥移到南面去了呢?”周老伯自言自语道,站在仙霞西路桥上茫然四顾,不知所措。

一位散步的老者主动上前搭话:“老师傅啊,看侬头头转,不认得路了,是伐?”浓重的本地乡音,让周老伯像落水者抓住了救生圈:“是呃是呃,我要寻周家塔!”

周老伯一口本地话让对方更加热情了:“嗷——周家塔,晓得咯晓得咯,伲是沈家宅呃,忑吶周家塔么隔一条浜。”

于是乎,这位本地乡亲便领着周老伯找到了仙霞西路501弄动迁安置小区。故事说到这儿,似乎可以结束。且慢!正本故事刚刚开始。

说起故乡新泾的“路”,有点不堪,直至改革开放前的1979年,还保持着解放前的道路骨架,其实就是早期“越界筑路”的产物。这10条“越界筑路”的马路分别是:东西走向的佘山路(虹桥路);大西路(延安西路);林肯路(天山路);白利南路(长宁路);庇亚士路(北翟路);麦克利劳路(淮阴路);南北走向的有法磊斯路(伊犁路);霍必兰路(古北路);罗别根路(哈密路);碑坊路(绥宁路)。除去这10条路,现在轨交3号线以西所有的马路都是1949年后兴建的,这一区域在上海解放初期均属新泾乡地界。

图片

20世纪80年代虹桥路姚村地段(区地名办)

图片

1986年古北路虹古路口的王家楼(区地名办)

从北翟路向南,虹桥路向北,古北路以西这片广袤的农田是新泾乡的腹地。截至20世纪80年代,里面没有马路,只有机耕路,就是只能开拖拉机的泥土路,下雨天汽车是开不进去的,因为汽车轮子会陷在烂泥里打转转。没有马路,自然不会有公交车。当年,54路公交车终点站设在北新泾老街的吴淞江边上,与74路同站换乘;74路贴着新泾乡边缘开往华漕乡。而57路公交车则在虹桥路上贴着新泾乡南部边缘,开到西郊公园门口。新泾百姓到东海去,嗷,本地话“东海”就是东部市区,不走上好几里路是乘不上公交车的。故乡的农村状态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图片

20世纪90年代初,新泾乡绥宁村农田(张凤岐提供)

图片

20世纪80年代新泾百姓出行靠自行车(张凤岐提供)

进入21世纪的10年代,再看故乡的“路”。外环线、中环线南北穿越;北翟路、天山西路、仙霞西路东西贯通,与南北向的绥宁路、广顺路、协和路、福泉路、淞虹路、平塘路、剑河路、北渔路、双流路、威宁路勾连成网。一条缓解上海中心城北部交通压力的城市快速干线北横通道也于2024年8月全线贯通。北横通道从虹桥交通枢纽向东穿越新泾地区,勾连起外环线和中环线,直奔黄浦江东岸。

图片

外环线穿越新泾镇6.5公里

图片

仙霞西路穿越虹桥机场抵达虹桥交通枢纽

图片

南北穿越临空经济园区的协和路

图片

连接祁连山南路的淞虹路

有路就能通公交。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88路公交车率先引入新泾镇,随后10余条公交线路驶入或途经新泾镇。东西走向的有54路、71路、74路、88路、311路、825路、836路、855路、141路;南北走向的有91路、196路、739路、807路、827路、836路、北青线等。地铁2号线也穿越新泾地区,设有北新泾站和淞虹路站,轨交、公交互联互通。

图片

88路公交车福泉路新潮路终点站

图片

地铁2号线淞虹路站厅

原努力村姚家宅的姚老伯自豪地说道:“伲本地人么,现在勿要讲到东海去,就是到天南海北世界各地,也是天上通,地下通,海陆通,路路通,到虹桥机场么,地铁一站路,到虹桥火车站么,地铁两站路,伲祖宗八代做梦也不敢想咯事体,现在才辣辣伲眼面前!”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选稿:李美霖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