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志愿军:存亡之战》:血与火交织的家国叙事
上观新闻2024-10-04 07:45:08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下简称《存亡之战》)关注的是近十万人规模的战役,需要具备全局性的战略规划,彰显气势磅礴的格局和胸怀,甚至着眼于更为深远的国家安全和世界格局。这种史诗性的视野,能够全景式还原历史事件的面貌,但对于故事片来说,如果缺少核心人物,观众就难以跟随情节的发展完成情感的认同,也无法在沉浸式的氛围中与剧情产生共振。对此,《存亡之战》力图兼顾群像谱系与个体叙事,平行表现战略部署与战术执行,观照战场态势与家庭聚散,为观众呈现了规模宏大、视野开阔且人物突出、情绪饱满的战争片新形态。

战争图景中的全局视野与局部审视

《存亡之战》采用多线并进又视线逐渐收缩的方式,将观众的注意力慢慢引向战场的细微处。影片像一架长焦照相机,先用短焦呈现大远景中志愿军司令部对铁原阻击战的部署与指挥,然后焦距慢慢伸长,观众可以看到全景中63军在执行命令。调成长焦之后,画面对准了中景中的63军188师,然后是近景中的188师1营,最后是特写镜头中的1营指导员李想和他身边的几个人物。这种艺术处理手法,不仅可以通过营级战斗渲染战场上的激烈搏杀和铁血交锋,而且以迂回的方式完成了主题表达:营级战斗是一场大战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场战役又为一个更大的战略目标服务。

影片强调了铁原阻击战的战略意义:铁原是志愿军的后勤集散中心,如果不能安全转移物资,志愿军的防线将全盘崩溃,只能退守鸭绿江以北,从而失去前期所积累的所有战略优势。在这幅全景式的战争图景中,我们看到了多块拼图,这些拼图都不是各自为战,而是为了一个更高层面的战略目标奋不顾身。如189师在前线顽强阻击,为188师争取了3天修筑防御工事的时间。188师通过多条防线,正面迎击联合国军的铁甲洪流,为铁原的物资和人员转移赢得时间。正是在这些细节中,观众领悟了中国集体本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

再看联合国军,虽然战术安排滴水不漏,武器装备有着碾压优势,却在志愿军的顽强阻击中寸步难行。究其原因,乃是联合国军的作战单位只有明确的战术目标,而没有全局观,也缺少互相配合的意识,无法体现一个有着高度凝聚力的集体展现出来的强大力量,也缺少因为一个宏伟的目标而升腾的战斗意志。

通过这种对比,影片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为何志愿军能够战胜数量和装备都远胜于自己的联合国军。影片最大的艺术成功是“武戏文拍”。那些与志愿军有关的武戏,强调了志愿军身上的集体本位文化,这是志愿军拥有强大的战斗意志和澎湃的战斗力量的精神源泉。

家国叙事的隐喻式书写

《存亡之战》中有一个小家,即李默尹和他的一对儿女:李想和李晓。这个家的母亲牺牲于1927年国民党的反革命政变,李想和李晓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流落辗转,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当抗美援朝战争发生的时候,中国人认为如果这场战争能够捍卫新中国的安宁富强,个人理应前赴后继。他们深切地知道,家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高度依存于国家的强盛安稳。《存亡之战》书写如此宏大的战略对决,却以一个小家庭的聚散离合为主线,折射的正是这种集体本位意识。在铁原阻击战中还有一个场景,战士们念着自己家乡的名字,然后英勇悲壮地冲锋。虽然他们来自中国的不同地方,但他们的小家都归属一个共同的大家:中国。

影片中有两个重要的意象:一颗糖果和一朵干枯的小红花。那颗糖果由国内的一位小朋友夹在信中寄给志愿军,彭德怀将糖果托李默尹送给李想,李想又将糖果给了妹妹李晓,李想牺牲前还在满足地闻着糖果纸上残留的香味。这颗糖果连接起了国和家,寄托了祖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牵挂,也表达了志愿军司令对志愿军战士的关心。糖果散发着平静美好的幸福气息,令人向往,又激励志愿军为此奋斗。而李晓送给李想的那朵小红花,在战场上被传递时,有战士情不自禁地说“像是好日子的味道”。战场上硝烟弥漫的氛围与和平时期的美好生活看起来格格不入,却有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志愿军的战斗正是为了未来的好日子,或者说为了家人的好日子。这就是影片所诠释的中国人特有的家国观念。

血与火交织中的自我疗愈与成长

影片中令人感动的人物成长,主要来自上集《志愿军:雄兵出击》中松骨峰战斗的幸存者。杨三弟在此前因为不熟悉巴祖卡的保险,差点贻误战机,这让他颇为自责。在《存亡之战》中,杨三弟开始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杨传玉曾一度怯战,最终在铁原阻击战中找回勇气,蜕变为一名钢铁战士。孙醒在松骨峰战斗之后患上了战争失忆症,又在铁原阻击战中找回了自我,有信心和勇气面对过往的惨烈和当前的困境。

也许,《存亡之战》受限于战争片的类型规定,对于人物刻画,以及表现人物成长方面有单薄或刻意之处,比如,将大量篇幅放在战争场面的呈现上,采用的又是群像叙事,这导致影片在塑造人物方面值得商榷。李想在出场时已是一名成熟的营指导员,后续再无成长空间;李晓在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似乎也直接跳过了战争对她的磨炼过程。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弧光,其实是李默尹一家三口在战场上的聚散。为了体现这种聚散的情绪感染力,影片用了不太合常理的巧合,使他们有多次团聚的机会。

但是,影片在个体与集体、家与国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生动展示,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触动和思想启发。尤其当我们深情回顾新中国所经历的峥嵘岁月,当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认“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内涵时,《存亡之战》仍然意义重大。

作者:龚金平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