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黄中俊:法棍的故事
新民网2024-10-02 10:22:00

走在梧桐树影斑驳的街道上,突然飘来新鲜出炉的面包香味,我闻到了上海的味道。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是我们那代人最熟悉的关于面包的名言。在西南山区的兵工厂里,童年的我没有吃过面包,并且也觉得这一辈子都吃不上面包。所以,这句名言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然而改革开放后,我吃上了面包!我第一次吃的面包,是妈妈从工厂的食堂里买的。面包的样子我不记得了,面包的口味也一般,我只是惊喜地意识到:原来面包真的会有的!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到复旦读书,有机会吃到上海的面包了。我在小卖部买憨实的枕头面包或者白而薄的吐司面包。我学着上海同学,用草莓酱抹面包片,面包片立马添了一层红宝石色,果胶中的草莓粒还泛着亮光。我一口咬下去,面包和草莓酱的美味充盈于口……

80年代中后期,上海的街头巷尾冒出了许多小而美的面包房。它们多是中外合资,推出的是法式或者日式的面包,清一色的现烤现卖。那时,走在梧桐树影斑驳的街道上,突然不知从哪个面包房飘出新鲜出炉的面包香味,我觉得我闻到了上海的味道。各式面包中,我最爱的是法国棍子面包。简单别致的长条形状,麦子天然的清香,外皮酥脆内里软韧的口感……法棍让我一尝倾心,现在仍然是最爱。

读书期间,我还见识了更多不同的“面包”。它已不单纯是雨果《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偷走的面包,或者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牢牢控制的面包。面包,已不仅仅是面包——

我在欧美文学史课上接触到波德莱尔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波德莱尔热衷于把城市的丑恶与人性的阴暗面诉诸笔端,面包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却不再带有麦香与温热。如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中《点心》一篇,写面包引发的孪生兄弟间的争斗。在作者眼中,当生存成为问题时,血缘不存,童心泯灭,文明也烟消云散,化为面包的碎屑混入地上的沙砾。

我也跟风到著名的3108教室听哲学系青年教师讲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听《梦的解析》,了解梦的形成原理和象征意义。弗洛伊德把人的梦与梦者潜意识中的性欲望联系起来,认为雪白、光滑的白面包象征着赤裸的人体,一个人梦见面包,表明他在生理或心理方面有压抑的欲望。这样的观点,颇让我开了眼界。

我在3108教室还听过关于存在主义的讲座,加缪《西西弗的神话》给我的震撼最大。加缪认为,西西弗是荒谬的英雄,他日复一日滚石上山是对荒谬而无意义的人生的反抗;没有必要消除荒谬,关键是活着;人就像搬运面包屑的蚂蚁,卑微地忙碌,但人要依靠面包和精神来应对荒谬的人生。《西西弗的神话》影响了余华等先锋派作家。余华后来的小说《活着》中反复出现了中国的面包——馒头。

我还在艺术杂志上看到了不同流派艺术家表现的面包。塞尚创作于“黑暗时期”的《面包和鸡蛋》静物画里,压倒性的黑暗中两根法棍显得无力而忧伤。达利的雕塑《思忆中的女人》里,女人头上顶着一个面包。达利说他要用面包来制造“超现实”。据说作品最早展出时,面包乃是实物,结果被毕加索的狗叼走吃掉了!法国纪实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拍摄的《毕加索与面包》中,手指面包就像是毕加索的手一样。作品自然、幽默,又夸张、前卫,让人发现现代艺术有时离日常生活并不远。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面包都和什么主义、流派联系在一起的。那时风靡校园的美国乡村歌手唐·威廉姆斯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就一点也不高深莫测。歌曲以面包喻爱人,从“你是我的面包”的直白,唱到“你是我需要的一切”的深情款款,现在听来还是感人至深。

我也吃过饱含情感的面包的。一个周末的傍晚,一位知道我喜欢吃法棍的上海同学,从华山路静安面包房买了法棍,兴冲冲给我送到复旦来。待他气喘吁吁地站在我宿舍门口时,法棍已经软了凉了。他满脸沮丧地把长条纸袋举起来,法棍已软塌塌地滑落到纸袋的下方,无力而忧伤……

那是一根我怀念至今的法棍。其实,我不只是在怀念一根法棍,而是在怀念面包所承载的生活和情感,怀念我的读书时代和上海岁月,也是在怀念充满好奇地去触碰各种主义、流派的日子,包括在3108教室抢座位听讲座的那些夜晚。(黄中俊)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