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金山张堰启动“诗词小镇”建设
东方网2024-09-27 19:41:57

9月27日下午,“青春齐吟话诗词 古镇寻芳诵古今”张堰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第五届古镇文化艺术节·诗词大赛举行。

诗词大赛以诗会友,以词传情,引领观众感受诗词之美、品味文化经典,增强文化自信。诗词大赛吸引了来自张堰第二中学以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的诗词爱好者组成的5支队伍参与。 

本次比赛选取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和金山本土诗词集《金山竹枝词》的内容作为主要题库。比赛共分为“风雨同舟、前赴后继、激流勇进、勇当先锋”团体赛,按照必答、抢答、风险竞答、选派答题等方式纵情诗词挑战。“功成欲访赤松游,邈矣高风不可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赛场上的选手们身着汉服,你来我往,一展优秀的诗词储备。最精彩的莫过于“状元争霸”个人赛,掀起了本次诗词大会的高潮。古人以“飞花令”助兴取乐,而选手们则以“飞花令”决出个人赛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没参加比赛前,我都不知道张堰还有这么多优秀诗人,像时光弼、高燮等,还有这么多描写张堰的诗句,太厉害了!希望明年我还来参加,争取拔得头筹!”张堰第二中学的方紫菱同学说道。 

张堰古称留溪、赤松里、张溪,是千年古镇,被誉为“浦南首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风情,赋予张堰深厚的诗词文化土壤。在这片热土上,曾诞生了多位诗人、词家,从清代王丕曾、吴大复、时光弼、王顼龄到近代高夑、高天梅、白蕉等,他们寄情山水见意趣,酣畅笔墨写乡情。“野畦春暖日迟迟,秦望山头景物滋。”这是时光弼游秦望山寻春时所作的《张溪竹枝词》;“南湖结伴荡斜曛,无限烟波接暮云。”这是王丕曾在《留溪杂咏》中描述的“张堰八景”之一“南湖望月”的美丽景象;“招手云山一相问,当时可碍竹西楼。”这是高夑赞咏古建筑云山楼所作的《不碍云山楼(其一)》。”他们文采斐然,风格鲜明,在张堰诗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有了这些优秀诗人和诗句,张堰镇高度重视诗词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不断挖掘张堰诗词文化丰富内涵,活动上正式启动张堰镇“诗词小镇”创建。 

目前,张堰镇通过“曲颂盛世 诗书传家”建筑可阅读文化建设专项,积极开展诗词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景区等“六进”活动,推出诗词大会、我在画中读诗词、阅读马拉松、名家讲座等系列活动,激发公众对诗词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未来,张堰镇计划以“建基地、聚人才、组团队”等方式,成立由专业学者和诗词爱好者组成的留溪诗词文化研究团队,深入挖掘诗词文化底蕴,解读经典诗词故事,逐步形成《留溪诗录》。建立诗词创作基地,培养创作型人才,并在镇内公园、广场、景区等场所,设置诗词碑林、诗词文化墙、诗词雕塑等,着力营造“无处不诗兴”的文化景观。

“人生自有诗意,诗意岁岁相期。今年是首届诗词大赛,针对学生群体,今后,我们每年都将举办,明年是计划面向社区居民……希望通过诗词大赛及系列活动,激发公众对诗词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努力把张堰镇建成一个‘诗词小镇’,逐步形成‘处处有诗意、人人了解诗’的浓厚氛围。”镇党委书记施文权对张堰的未来充满期待。 

为拓宽古镇文化特色,厚植文化底蕴,近年来,张堰镇立足“江南水乡名镇、文教魅力小城”发展定位,通过“以文润城、以文惠民、以文化人”,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集戏曲、书画、围棋、民俗四大古镇特色,已连续5年举办古镇文化艺术节,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积极争创上海市首个“建筑可阅读”小镇。现在又启动“诗词小镇”建设,文化已成为张堰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

(张堰镇供图) 

作者:沈婷 黄丽春
选稿:李美霖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