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嘉定孔庙修缮竣工开放,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同步揭幕
东方网2024-09-21 14:20:15

历时167日,嘉定孔庙修缮完工,将于9月22起正式对外开放。21日上午,嘉定孔庙修缮竣工暨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揭幕仪式举办。

“教化嘉定”的源头

南宋嘉定十二年,嘉定首任知县高衍孙始建嘉定孔庙。此后,自南宋淳祐九年至清末,嘉定孔庙陆续修缮、增扩、重建达70余次。塑圣像,凿泮池,树仰高、育才、兴贤坊,增扩应奎山、汇龙潭,建明伦堂、当湖书院等,规模不断扩大,以至“明堂开敞,可容万马”,最终形成全国罕见的庙、学、书院三者合一的建制,被誉为“吴中第一”。目前,嘉定孔庙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县级孔庙。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星汉灿烂,云蒸霞蔚,在漫长的800年岁月中,嘉定孔庙走出了7000多名秀才、500多名举人、192名进士,更有清一代三名状元科举夺魁,孔庙逐渐成为“教化嘉定”的源头,诗书礼仪在嘉定渐成风尚。

历时167日修缮完工

嘉定孔庙,历经多次扩建与修缮,殿宇宏伟,庙貌庄严,历史底蕴深厚。距离1983年最近一次全面修缮,已过去40余年,由于自然风化和长期使用,嘉定孔庙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隐患。

为保护嘉定孔庙结构安全、历史风貌,继续发挥其文物价值,2023年5月嘉定孔庙启动修缮工程,对庙祀前区、庙祀主区、儒学片区、书院片区四个区域分别进行专项修缮。运用了多项非遗技艺,涵盖了石质文物保护、木结构修复、泥塑复原以及广漆施作等关键环节。严格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在不改变文物原有状态的前提下,实施最小程度的干预。所采用的修复材料和技术均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和可逆性,确保了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保持。

历时167日,嘉定孔庙修缮工程圆满完成。据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何冬英介绍,本次修缮消除了影响嘉定孔庙保存的不利因素,保障了嘉定孔庙的结构安全,保护了嘉定孔庙文物建筑原貌及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为孔庙展陈更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修缮后兼具展陈与文化体验

坐落在嘉定孔庙内的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旨在打造国内首个系统研究和全面展示中国古代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科举历史文化的科举研究学术高地;打造国内首个收藏、展示珍贵科举文物并建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的科举文物收藏高地;打造长三角区域集古建保护活化利用、博物馆收藏展览教育和文博旅融合发展为一体的传统文化传习中心。

秉持着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此次修缮与改陈进一步拓展了嘉定孔庙的功能,分为展陈与文化体验两条主副线路,西庑、东庑与明伦堂作为主要的展陈空间,全方位、立体式解读科举制度,使科举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核心建筑大成殿深刻诠释了孔子与孔庙的关联,充分展现了古建筑庄严仪式感,使古老文明焕发新活力。当湖书院被定位为科举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核心展示平台,新增设社教体验区与智慧展区,依托先进数字技术,深度挖掘并强化嘉定孔庙的教育潜力。不仅为古建筑赋予了新生,更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滋养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多样展陈手段让文物“活起来”

改陈后的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建筑总面积达到2270平方米,展出文物及辅助展品300余件(套),其中不乏一级品等珍贵文物若干件。

展览以嘉定孔庙为依托,融合地域特色,从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科举与上海的联系、以及科举制度的实施等多个角度,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科举制度从发展、兴盛直至废止的全过程,以及它对整个东亚文化圈产生的深远影响。

新推出的“科举与上海”版块,以古代嘉定县和上海地区的科举历史为焦点,突出了上海科举文化的独特魅力。展区中,清代上海科举名录的展示,生动描绘了上海科举的繁荣景象。同时,清代学术巨擘如钱大昕、王鸣盛、嘉定九钱等人的著作陈列,彰显了自明清以来上海地区人文荟萃的盛况,为整个展览增添了画龙点睛之效。

展品不仅补充了近年来新征集的科举文物,展现了科举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特别注重提升展厅的互动性。通过结合声光技术、艺术景观、场景复原以及互动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展示手段,精心打造了殿试艺术景观、孔子圣迹图创作画、钱大昕与王鸣盛读书场景、科举号舍场景复原等重点展项。旨在让文物“活”起来,生动讲述科举故事,使观众直观感受科举制度1300年的悠久历史和教化嘉定的独特魅力。

修缮后的孔庙将继续在未来焕发新姿,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底蕴。嘉定博物馆馆长王新宇表示,嘉定博物馆也将结合嘉定孔庙的文化内涵,推出“吾嘉同庆 振德育才”主题系列活动,打造特色集市、精品展览、“我们的节日”等亮点品牌,进一步创设市民参与场景,让丰富的展品成为以史育人的鲜活教材,将嘉定孔庙打造成为传承传统儒学文化,弘扬明德尚进、崇德向善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

作者:王佳燕
选稿:曾子檬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