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福建华侨美食特色品鉴:舌尖上的“异域之旅”
中国新闻网2024-09-14 11:28:09

中新社福建宁德9月14日电 题:福建华侨美食特色品鉴:舌尖上的“异域之旅”

中新社记者 吕巧琴 叶茂

2024年侨家乐·福建省华侨美食文化交流活动(宁德柘荣专场)13日晚在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开幕,特色美食品鉴区以其独特的东南亚风味,吸引众多食客前往品尝。

色泽鲜艳的印尼沙嗲烤肉、入口即化的印尼糕点、香醇浓郁的越南咖啡、清脆爽口的越南春卷……走进特色美食品鉴区,食客们排成长龙,尽享舌尖上的“异域之旅”。

9月13日晚,2024年侨家乐·福建省华侨美食文化交流活动(宁德柘荣专场)在宁德市柘荣县开幕。图为色泽鲜艳的印尼沙嗲烤肉。吴允杰 摄

来自宁德市东湖塘华侨农场的印尼、越南“美食家”们纷纷展示“拿手绝活”。

炭火架前,现年50岁的越南归侨唐赛宝挥汗如雨,将一串串烤好的沙嗲烤肉递给食客。“想把东南亚特色美食,分享给更多的食客和柘荣的朋友。”唐赛宝对中新社记者说。

1978年,唐赛宝随父母从越南回国,住进东湖塘华侨农场。东湖塘华侨农场由填海筑堤围垦而成,先后安置了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归侨4000多人。

“小时候,父母都会给我们做各式各样的东南亚特色美食。”唐赛宝说,在印尼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大街小巷,总能找到沙嗲摊贩,吃到风味独特的沙嗲烤肉。

沙嗲烤肉,为何独具风味?唐赛宝介绍道,烤肉十分考究火候和调味,精选上好的猪颈肉切成薄片,经过腌制处理再炭火烘烤,趁热沾上秘制的酱料,称得上是人间美味。

十二年前,唐赛宝开始摆摊售卖印尼沙嗲烤肉。随着口碑的不断积累,小摊生意异常火爆,不到一年就新开了一家“阿德印尼烤肉”,肉质柔软、满口生香的好味道引来越来越多的食客。“外焦里嫩,味道特别好,只要吃过,都会变成回头客。”唐赛宝笑着说。

9月13日晚,2024年侨家乐·福建省华侨美食文化交流活动(宁德柘荣专场)在宁德市柘荣县开幕。图为晶莹剔透的印尼糕点。吴允杰 摄

邻近“阿德印尼烤肉”的摊位上,晶莹剔透、伴有浓郁椰香味的印尼七层糕令人垂涎欲滴。“这次来,也是想让大家尝一尝印尼特色糕点。”现年70岁的印尼归侨陈世伟说。

1960年,陈世伟随父母回国,初期安置在福建闽侯、连江,1986年搬迁到东湖塘华侨农场。他说,早期做印尼烤粽销往浙江,一天可以卖两三千条。现在,印尼糕点都是私人定制,“平常有吃过的,都会回来找我”。

中新社记者了解到,七层糕通常由混合椰浆、香兰草、可可粉调出白、绿、红等几种不同颜色的粉浆,在蒸盘中一层层依次蒸制而成,是一种富有印尼特色的糕点美食。

陈世伟说,制作七层糕讲究椰浆与糖分的温度、颜色的掌控,因其色泽晶莹、外形憨厚、松软而滑脆的口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越南春卷,是越南盛行的一道料理,与中国春卷最大的不同在于饼皮是用越南的稻米磨浆制成的米皮,呈透明网状;馅料以黑木耳、肉、粉丝、鸡蛋黄、红葱头为主。

“一种生吃、一种油炸,每个人可以根据口味选择。”越南归侨缪亚扬说,关键要搭配由越南鱼露、青柠檬、小米辣、少许糖调制而成的灵魂酱料,“再配上新鲜的薄荷和各种香菜,别有一番风味,这也是越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料。”

1978年,年仅7岁的缪亚扬跟随祖父母一家三代人,从越南归国定居宁德市,现居住于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侨新村。2007年,缪亚扬开始经营越南特产干货店,销售越南咖啡、春卷、越南法棍、越南腰果以及各种越南调味品;2016年又开了一家主打越南特色美食的私房菜,生意好时,预定都排到一周以后。

“虽然现在不开店了,但还是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以及个人的力量,继续宣传和展示越南的饮食文化和特色。”缪亚扬说。(完)

【编辑:张子怡】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