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黄阿忠:我的中学美术老师
上海静安2024-09-09 17:34:02

编者按:著名画家黄阿忠从小成长在静安。教师节到来之际,他回忆起在静安求学之际,曾有一位重要的美术老师,带领他走上美术学习的道路。

“汪老师家在西康路、康定路口,离我家曹家渡不远,23路电车忻康里三、四站就能到达。六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我常常想起汪老师那灰白的头发,想起那几本美术杂志,想起她在我画作前自豪的模样。”

文、画|黄阿忠

我的中学美术老师

▲(油画)黄阿忠

我从小喜欢画画,没有老师指导,涂涂抹抹乱画一通。那年月课堂外亦有许多画室,类似现在的各类辅导班、高考班,比较知名的有哈定画室、东方画室等,无奈家境没有能力应付辅导班额外的开支;因而只能站在家门口的马路边,倚着那只红色的消防龙头,看车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货车、自行车和匆匆过往的人群,充满了无尽的惆怅。偶尔看到有背着画板、画具的大人小孩在我面前走过,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

进初中后,遇上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她是教我们美术的老师汪庆娥。汪老师个子不高,年纪大约四十多近五十的样子,体态有点发福,圆圆的脸,鼻上架了一副眼镜,稍稍有点花白的头发梳理得非常整齐,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没人看得出她是教美术的。然而,她确是浙江美院毕业的,潘天寿教过她,具有相当的中国画水平,后来她告诉我主攻的是花鸟。我见过她在上美术课时显露的身手,仅只是几笔勾勒,就把花草、瓜果画得很有味道。

▲静物(油画)黄阿忠

她的美术课很有特色,和现在的中学美术教材不一样。她教我们画中国画,瓜果、花草,循序渐进,从蘸水赋墨开始,然后如何画出浓淡干湿效果,最后用线等等。我记得第一次画的是荸荠(地梨),画法很简单。先蘸淡墨,然后在笔头上蘸浓墨,接着在纸上画个三四公分的墨点。此时,纸上呈现了有浓淡的小圆点,有墨韵,有变化,还有体积感。最后,用线勾出荸荠的头,然后在浓淡交接处拉一条稍带弧形的线。至此,完成了一个荸荠的绘制流程。等到再疏疏密密画上三四个荸荠后,一幅《荸荠图》就成功了。我们也依样画葫芦学着画,不谦虚地说,我肯定是班里画得最好的。在美术课上,她还教大家画许多新的品种,比如青菜、大白菜、芋头、辣椒、牵牛花等等。每周教一个品种,方法大同小异,但共同要注意的是,一是用墨色的浓淡,二是涂勾的顺序,最后,把物体的形状画出来,并三三两两安置在一张大约半张报纸大小的宣纸上,或者是更小一点的宣纸、元书纸上,便大功告成了。

▲清幽(国画)黄阿忠

汪老师的教法比较独特,有新奇感,有趣味性,以至于每个礼拜我都盼着上汪老师的美术课。每次上课,都是精神抖擞地投入,状态极佳。因此,除了我的美术作业总是优秀外,还当了美术课代表,帮汪老师发练习纸、收课堂作业。

后来我发现有课外美术兴趣小组,不过等我知道这个信息时,美术兴趣小组早已开班,且过了招生期。我找到辅导员要求插班,然而因时间已过招生节点而被拒之门外。但是,我的求知心不死,每当美术班上课时,就去趴在教室的窗外偷听、偷看。当然,听是听不见什么的,但看到的不少,那架子上卷发的、大胡子的外国人,我叫不上名字,还有方块、三角、圆锥等等放在桌上,我也不认识它们。

▲静物·黄花(油画)黄阿忠

终于有一次“扒窗”被汪老师发现,她破例让我进教室,把我推荐给班里的老学员,也算是参加了课外的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也非常热心地辅导我画起了石膏几何体和贝多芬石膏块面等。我逐渐知道了那些正规的画画器具、教具、石膏等,也知道了那些外国石膏头像的名字。

在一次美术课结束时,汪老师把我叫到一边说,以后没有她的美术课了,“如果礼拜天有空的话,来我家看看画册,你好好画画,可不要半途而废噢。”又顺手拿了一张小纸片,写了地址交给我。我高兴得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忙说:“好的,好的。”汪老师家在西康路、康定路口,离我家曹家渡不远,23路电车忻康里三、四站就能到达。我是步行去汪老师家的,一般来说,我外出都是走路的,连去更远的南京东路朵云轩,基本上也是步行。

汪老师家在康定路上一个小门进去,好像是三楼,木扶梯转了两层,光线较暗,楼梯转弯处还堆放了许多杂物,但进了房间一下子就亮堂了。她的家是一个大统间,最南端有落地钢窗,卧床就靠在窗边,那儿还竖着一个立式的三五牌台钟,我走进房间时,台钟正好“铛、铛、铛”敲了三下。我觉得房子很大,进去看了可算开了眼界(其实,按现在的眼光看,这房间根本不算大)。我不敢贸然去房间参观,只是张望了一下就在靠近门口的沙发上坐了下来。汪老师拿了一叠画册,还有许多杂志摊在台上,让我一个人慢慢翻阅。她帮我倒了杯茶后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抽空又回过头来帮我讲解那一幅幅图画。

▲逝去的风景·寻幽(油画)黄阿忠

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我去汪老师家看书,天就暗得快。尔后,毎隔一两个礼拜我都会去汪老师家一次,如饥似渴地看画册、读杂志,常常觉得还没看上几本,天就快黑了。汪老师家的画册、杂志,学校图书馆是没有的,当遇到爱不释手时,汪老师就会让我把杂志、画册拿回去慢慢地学习。尽管汪老师已经不来我们教室上课了,但是我去汪老师家的学习并没有间断,延续着我的特殊美术课。

好多年后,我经历了上山下乡、考大学……最后在美术学院做老师。我记得去寻访过汪老师,可当年就读的学校拆并了,汪老师也搬离了我常去的康定路。

▲愚园路(油画)黄阿忠

终于有一天,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我想应该是缘分吧。那天我在美术馆观看画展,展厅观众不多,我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背影,手上拿着一本小本子,正在对着我的一幅作品临摹。我大步上前一看,果然是汪老师,快三十年没见了。她依然是花白的头发,圆圆的脸上多了些皱纹,鼻梁上还是架着眼镜,短打布衫,收拾得干干净净。我有点激动,问她认识我吗?她没有正面回答,抬头望了我一下,指着她刚才临摹的画说:“这张画的作者是我以前的学生。”神情显然有点自豪。我说:“汪老师,这幅画是我画的。”她朝我上下看了几下,喃喃地说:“不像,不像,变化真大呀。”接着,我们互相说了分别后各自的经历……我忽然又想起那几本美术杂志,于是跟她说:“我还有几本美术杂志没有还给您呢?”她忙说:“不用了,我早就把杂志送你了,如果那杂志能有帮助你的作用,也是我莫大的荣幸。”分手前,她告诉我她搬家了,然后又顺手在本子上撕下一张纸片,写上了她家的地址递过来,放在我的手上……

六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我常常想起汪老师那灰白的头发,想起那几本美术杂志,想起她在我画作前自豪的模样;又想到汪老师画的“荸荠”“青菜辣椒”“毛芋头蔴菇”等,气格高雅、用笔朴实无华而有情,气韵隽永、墨色枯湿浓淡而有韵。

▲荷花(国画)黄阿忠

作者介绍

黄阿忠

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上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长宁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崇明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风夜放(油画)黄阿忠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选稿:许文杰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