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让更多新市民“租得近”“租得好” 上海探索走出保障房房源筹措新路径
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2024-09-09 08:27:13

为让更多新市民、青年人“租得到”“租得近”“租得好”,目前,上海开展保障房货币化配建试点,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保障房供需的新变化,统筹市场和保障、增量和存量,探索保障房货币化配建新机制,走出保障房房源筹措新路径。

存量房转化为保障房

上海正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今年5月27日发布的“沪九条”明确,探索通过国有平台公司等主体收购适配房源,优化住房保障供应。

这一系列措施得到徐汇区有关国企的积极响应。日前,上海徐汇惠众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有限公司收购了海波花苑70-73、75-78号的存量房屋,将进行统一装修改造,作为保障房供应。

海波花苑新民晚报记者杨玉红摄(下同)

海波花苑位于龙华西路81弄,距离11号线、12号线地铁龙华站约500米,距离徐汇西岸滨江岸线约两公里。昨日,记者来到海波花苑小区,看到70-73号居民楼大门紧闭。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徐先生说:“这一排居民楼的居民签了合同,陆续搬家了。”

在位于徐汇滨江的传媒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的行政专员刘雪琦得知周边有新保障房项目,第一时间致电徐汇区房管局,了解新项目的入市时间、户型、租金等信息,“我们非常关注三公里范围内的保障房项目,为优秀人才做好住房配套服务。”

“明天,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邵老师来单位报到,当场就能领到一套汇青苑公寓的钥匙。”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人才战略总监王立伟介绍,他们单位今年5月20日在徐汇区完成注册,为了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当月申请并锁定了57套保租房房源。截至目前,30多名员工入住保租房公寓,其中13名来自境外大学,其余人员大多是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未来一年,我们单位将滚动招聘一大批高层次人才,需要申请更多保租房。”

保障房货币化配建机制

海波花苑96套存量房屋成功收购,得益于徐汇区正在试点的一项新举措——保障房货币化配建机制。

保障房货币化配建机制,具体是指在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中按规定比例实物配建的保障房,可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选择等额转化为货币化配建资金,并交由区住房保障平台机构收购各类适配存量商品住房或二手房,定向用于住房保障。

在市有关部门指导下,目前,徐汇区正积极探索在斜土街道XH128D-07地块(简称“斜土地块”)实施保障房货币化配建新机制。经市相关部门联合审议,将斜土地块配建的实物形态保障房等额转化为货币化配建资金,再由徐汇区财政部门安排专门预算资金,收购徐汇区龙华街道海波花苑96套存量房屋用作为保障房供应。

货币化配建机制下,各区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将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中按规定比例实物配建的保障房,等额转化为货币化配建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区住房保障平台机构再结合区域租赁需求,通过收购适配的中小户型存量商品住房或二手房定向用于住房保障,满足相关保障对象的安居需求,从而使保障房房源布局更加合理,供应更加精准,更好体现职住平衡。通过货币化配建机制收购的存量商品住房或二手房,与原实物配建的保障房相比,在房源总面积、总套数、总价值上不减少、不降低,并更具适配性,更有灵活性。

保障房筹措再提速

“在徐汇滨江西岸,有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已吸引超过50家相关企业入驻,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租赁需求较为旺盛。”徐汇区房管局保障科曹晖介绍,此次收购的房源相对集中,以中小户型为主,在集中装修后半年内即可实现供应,较常态化配建方式,至少提前了两年。“为进一步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徐汇区将加大、加快筹措滨江沿线的保障房房源。”

据悉,近年来,上海积极通过新建、配建、改建等多种方式筹措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截至2024年7月底,全市已累计建设筹措各类保障性租赁住房51.7万套(间)、供应32.3万套(间),分别为“十四五”规划总目标的86%和81%,在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租得到”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为通过实施货币化配建机制,更好解决“租得近”“租得好”问题提供了坚实基础。

“保障房的筹措和配置,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可以让更多新市民、青年人‘住得满意’。”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表示,上海通过探索保障房货币化配建的新机制,一方面实现创新优化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方式,除按单个项目配建、按区统筹配建的实物配建模式外,增加货币化的配建路径,由各区根据区域租赁供需实际,精准配置资源,增加了政策适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保障房供给效率和住房保障工作水平。通过收购适配的存量商品住房或二手房,可有效缩短保障房轮候周期,加快优化保障房供给,更好地促进职住平衡、供需匹配。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