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与“白居易”相约黄浦江畔,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上演一场跨越24年的传承与创新
东方网2024-09-08 13:33:31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9月8日报道:24年前,由王仁杰编剧、黄蜀芹执导、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主演的昆剧《琵琶行》在上海“三山会馆”古戏台演出了十余场。那是戏曲首次走出传统剧场,在户外的古建筑空间演出。“那时我还年轻,对这种创新的演出形式深感震撼。”黄蜀芹之子、著名导演郑大圣回忆。

时隔24年,郑大圣接过母亲衣钵,重探原作脉络,以新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再度将《琵琶行》搬上昆曲舞台,重启古调韵味。9月7日晚,由上海昆剧团重磅推出的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献演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带领观众重回“浔阳”江畔。一股相似的震撼感在观众席中弥漫开来:“原来昆剧还能这么演!”

演出剧照,柏可林摄(下同)

集结顶级创作阵容,重塑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叙事长诗《琵琶行》,以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全诗共有88句616字,字字珠玑意蕴无限。

2000年,经过有“闽南才子”之称的已故著名剧作家王仁杰的妙笔铺陈,已故著名导演黄蜀芹的执导创排,由上海昆剧团国宝级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担纲主演的昆剧《琵琶行》首演于当年春天,在上海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山会馆”的古戏台上惊艳亮相,这部90分钟五场大戏的精彩佳作成为全国首例实景演出昆剧。此剧将诗、意、韵、画相融合,在传统风格的雕梁画栋间,曼妙婉转的水磨昆腔焕发出真正的盎然古意。首轮十四场演出,座无虚席掌声无数。

此次重新搬上舞台的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特邀国宝级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传承指导,国家二级导演倪广金担任执行导演,著名作曲周雪华、国家一级演奏员李琪担任唱腔设计,为多部电影音乐作曲的知名作曲家董颖达担任此剧作曲,国内知名舞美、灯光设计师谭华担任舞美、灯光设计,纪录片《何以中国》的服装造型设计师王海婷担任服装造型设计。

剧中,饰演“白居易”的是上海昆剧团梅花奖得主黎安,而饰演琵琶女“倩娘”的正是郑大圣的夫人、梅花奖得主沈昳丽。

诗意与现代感并蓄生辉,匠心呈现昆剧新貌

王仁杰编剧的昆剧《琵琶行》将原作88句长诗分成《泼酒》《商别》《相逢》《失明》《余音》五个部分,通过白居易和琵琶女两次相逢的巧妙架构,去展现人生境遇的戏剧性变迁。

此次上演的昆剧《琵琶行》,在继承2000年版本幽微中见广阔的创作手法基础上再出发,重新组织叙事结构,试图找到与当代人对话的“气口”。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在戏曲舞台上创新采用蒙太奇手法回溯往昔,引领观众穿梭于主角人生各阶段的光影交错中,让观众在共鸣中体味到生命的无常,同时也深刻诠释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在唱腔设计和音乐作曲方面,剧中女演员的声腔以五声音阶的南曲为主体,以鲜明地揭示倩娘委婉细腻、凄美动人的内心世界;男演员的声腔以七声音阶的北曲为主体,以突出白居易内心忧郁沉思、悲怆凄凉的心态。

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选择突破过去传统昆曲舞台的既有视野,开辟一片截然不同的演出时空。此次演出场地特意设置在充满工业历史痕迹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观众一步入这座由老船厂改建而成的江边艺术殿堂,便见江景如在山水长卷中徐徐展开,透过后墙的落地窗,两岸灯火交相辉映,江船时而往来,为即将上演的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铺垫了天然的底幕。

在这里,昆剧固有的一桌二椅并未缺席,而是与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新颖的舞台氛围,以细腻唯美的视觉效果和沉稳而富有张力的演出气质,烘托表现琵琶女与白居易之间超越身份的情感共振与心灵对话。

观众们在波光流淌的浦江之畔,沉浸在两位主人公相遇、离散等一系列哀婉动人的故事中,随生命的流动而感悟,与千年之前的戏中人产生跨时空的共鸣。

守正创新融古今,继往开来续新篇

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以中国古诗词为魂,尽显文辞华美与意境深远。导演郑大圣认为,《琵琶行》并非仅是文学史上的文字遗存,其情感与主题跨越时空,与当代人的处境与机遇紧密相连,赋予了作品鲜活的现实意义。同样,昆剧亦非静止的博物馆藏品,唯有与今天的生活相关联,方能展示最好的生命形态。基于这样的理念,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应运而生。

上海昆剧团力图采用传统戏曲与当代表达手法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在集成传统艺术精髓和现代科技元素的基础上,为这部作品注入持续的生命力。这是上海昆剧团守正创新的又一次勇敢尝试,将这首富含中国文化与艺术底蕴的长诗,精心打磨成既贴合时代审美,又能触动人心的经典之作,让新一代年轻观众乃更深刻地理解并享受中国昆曲艺术之美。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多年来,上海昆剧团始终秉持‘继承经典、演绎经典、打造经典、传播经典’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佳作。”

9月8日晚,该剧仍将在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登台演出,与观众一起在黄浦江畔共赴一场关于唐诗与昆曲交织、古典与现代相融、诗意与乐音共鸣的文化盛宴。

作者:柏可林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