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外滩大会AI十问:未来AI的智能进步可能遵循怎样的规律?人类如何跟AI抢工作?
第一财经2024-09-07 17:26:02

“生成式AI”狂奔近两年,AIGC与人类、产业乃至世界的联系正在不断加深,未来AI的智能进步可能遵循着怎样的规律?AI会怎样影响到产业,又会如何和人类抢工作?

在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关于AI的产业落地、人文思考贯穿着各场演讲、论坛讨论、媒体采访等环节,记者整理了2024年外滩大会来自业界、学界各位大咖的“AI十问”,在这一年,人们对AI的未来想象更为清晰,乐观犹存,更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正被看到。

AI的智能进步遵循着怎样的规律,未来将会怎样发展?

“互联网之父”、著名未来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谈到了这个“极其重要但难以回答的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成为凯文·凯利的答案。他提醒,OpenAI、微软、Google等都押注在大语言模型,业内相信如果我们不断地扩大语言模型的规模,人工智能就会变得更聪明,但事实上,这更多是一种直觉,未经认证。

凯文·凯利表示,现在的人工智能只擅长回答基于已知事实的问题,类似大家上学时读了一大堆书而显得无所不知的聪明学生,但它们并不擅长提出新问题,也无法进入未知的领域。未来,人工智能能否进行复杂的多步思维链、回答未知的问题,是业界需要尝试寻找答案的一项重要问题。

AGI是否存在泡沫?

应用突破是中国通用人工智能技术(AGI)发展的关键,但目前AI真正的大规模落地应用、大众化的产品仍未出现,大模型公司大多在亏本烧钱,引发了“AGI泡沫”的担忧。

百川智能创始人、CEO王小川在外滩大会否认了“AGI泡沫”的说法,他认为目前大模型的发展从结果上看是符合行业预期的,他提出,为了推动大模型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关键在于实现两大融合:一是将知识搜索与大模型相结合,二是大模型强化的结合。

MiniMax创始人、CEO闫俊杰则认为,AGI的发展还需要耐心。他表示,如果模型错误率可以下降到个位数,那么模型就是一个可信赖的状态,AI也有可能从助手变成一种生产力,这种变化会带来真正大众化的产品,为行业带来本质的变化。他期待通过技术的优化来拓展AI的边界。

未来AI可能超越工具属性,获得意识,甚至建立AI文明吗?

“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文明的下一个阶段。我们正在通过人工智能重塑人类文明,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我们将不再是唯一的物种。”凯文·凯利表示,人工智能并不能像人类一样思考,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点像飞机一样,飞机并不会像鸟儿那样拍打翅膀,而且飞行的方式完全不像动物,人类曾经尝试通过仿生学来制造像鸟一样飞行的飞机,但未能如愿。同理,人工智能被设计成模仿人类思维,但是机器思考的方式截然不同,这意味着,这样不同的思考方式能让AI产生出不寻常的想法和答案。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则表示,人类与其担心AI产生意识,不如先去担心AI过速发展引发失控的风险。他认为,AI的大规模应用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文明的基本面貌。而AI技术的大规模滥用足以在其发展出意识之前,摧毁一个文明千百次。但人类目前对此所思甚少,更谈不上防患未然。

AI大规模应用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具体挑战?

肖仰华表示,挑战首先在于我们的生产关系等社会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经需要以月为单位进行记录,但是人类的情感、价值、伦理观念调整是十分缓慢的。如何调和这个矛盾,是我们需要直面的挑战之一。

其次,技术普惠问题同样值得关注。肖仰华认为,如何避免少部分人借助先进技术形成不正当的竞争优势需要被关注,此外,还应该特别注意防范技术成瘾,防止先进技术对人类造成反噬。

那么,AI对人类社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凯文·凯利表示,他很明确AI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新的问题,AI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的挑战,甚至比气候问题还要严重。例如未来人可能对人工智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存在潜在风险。

“但AI的发展总体是利大于弊的。”凯文·凯利认为,过去五百年的普遍趋势是人类每年创造的价值总要比毁掉的多1%,他预测,人工智能带给社会的正面影响不会比负面影响多很多,但只要多一点点,就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如何加强AI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认为,AI 治理可以“以史为鉴”。他表示,人工智能的治理和过去的核控、疾控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奥本海默时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借鉴的经验很多,比如国际合作和多边协议以及透明度和信任机制的建设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根据人工智能的特点,更加科学地进行治理。

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北京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则强调,人工智能的安全和能力不是相互掣肘的关系,对人工智能的治理并不意味着AI能力的减弱和发展速度的减缓,系统的鲁棒性(在面对各种输入情况时,能够正确运行且不出现错误或崩溃的能力)、自适应与安全也是人工智能的能力。未来,人工智能系统风险防范要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从防御性转变为建设性。此外,人工智能需要从合乎伦理到具有道德。

AI时代如何重新思考人机关系?

“计算机几十年的发展路程里,真正的赢家是做人机交互的。不管是什么技术,最后的目的都是帮助人类更好地使用机器”,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表示。他认为,AI为人类提供了与技术共生的全新语境,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与IA”的融合共进。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强,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 AI 发展路径。它聚焦于运用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强调了人类与 AI 之间的协作关系。

肖仰华则表示,随着脑机接口与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的外脑、人类的四肢,人不再是传统生物意义上的人。他表示,智能时代,人将变成哲学家尼采笔下的“超人”,即自我超越的人。只不过这种自我超越,将是在机器智能等外力工具协助下完成的。

“与之伴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将随之发生变化,AI将成为人类从事各种生产和活动的代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纳入到我们对社会关系考察范围”, 肖仰华说。

人类如何跟AI抢工作?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智源学者王鹤表示,可能就像马斯克讲的一样,地球上应该有100亿人形机器人,每个人都应该被人形机器人服务,这些人形机器人不是抢了人类的工作,而是为人类更好地服务。

凯文·凯利则谈到,迄今为止的证据表明,真正因为AI失去工作的人非常少,整个比例可能在80亿人中700个都不到,比起因AI失业,未来更多人的工作角色会因AI发生变化,转向监督AI,接手AI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作为年轻人要尝试做用语言解释不清的工作,比如一项需要你花整整半个小时向你的父亲解释你在做什么的工作”, 凯文·凯利建议,这意味着这项工作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还没有完全被定义。

哪些行业可能最先看到AI对它们的影响和变化?

凯文·凯利认为,金融和医疗领域会最先看到变化,因为这两个行业信息密度高。此外,广告和营销行业也会是最早受到影响的行业之一。

蚂蚁集团总裁兼CFO韩歆毅表示,金融行业已经高度数字化,医疗领域也沉淀了高价值的数据,在这两个领域,AI能够针对专业领域做训练,又具备强大的通识、理解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带来专业服务的普惠。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在产业落地中的不确定性?

机器学习领域的泰斗、美国“三院院士”迈克尔·乔丹谈到,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落地需要形成互相协作的集体。他认为,人工智能不仅要在单个设备上体现智能,更要通过协同在整体系统层面上体现智能,比如,现代信息技术在医疗、交通、金融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应用,需要集体性、去中心化的智能系统,但如今的人工智能并不具备。

迈克尔·乔丹表示,当前的 AI 系统很难表达它真正学到哪些知识,也没有能力表达它有多确定,他认为,人类在集体协作时能够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如何让AI系统也具备类似的集体协作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