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节气|白露三候·群鸟养羞——百果香,百鸟忙
新民网2024-09-07 12:02:00

风里,带着馥郁的香味,让人好奇而沉醉。

白露三候·群鸟养羞 徐冬冬(绘)

奇特的美,仿佛一阵风,把人吹到了奇异的梦境里。看着眼前的美景,被惊得站立不住,身子和心情都懵懂起来。

风里,带着馥郁的香味,让人好奇而沉醉。

这是白露三候“群鸟养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诠释白露三候“群鸟养羞”:“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

“羞”是“馐”的本字,古代“羞”“馐”通用。“养羞”是指储藏食物,蓄食备冬,如藏珍馐。在白露三候的时节,鸟儿们都开始忙着为将要到来的冬天储备食物了。

这是一幅忙碌的百鸟图!

这时的忙碌是喜悦的,轻松的,鸟儿们尽可以一边大快朵颐,一边从容备食,因为,白露三候正是秋果最为丰盛的时节!那醉人的风里飘散着的,正是百果的香味……

如果说春天的味道,是百花盛开的繁香,那么秋天的味道,一定就是百果成熟的浓香了。

秋天的果实多得数也数不过来,这是一幅盛大的秋日百果图:苹果、橘子、山楂、甘蔗、梨、柠檬、葡萄、橙子、柚子、柿子、芒果、猕猴桃、枣、石榴……

最能代表白露时节的秋果,除了枣和梨,一定就是葡萄了吧?绿如明珠,紫如水晶,一口吃下去,酸酸甜甜的汁液浸透了所有的味蕾,晶莹,圆润,饱满,清爽,一如这白露之秋的味道。翻飞在累累硕果之间,鸟雀们开心地忙碌着,忙着享受一年之中这个最不为饱腹发愁、最让味蕾愉悦的时节,也忙着趁大好时光多多备下冬之珍馐。

天高气爽,秋日明亮,鸟儿喜滋滋忙着往巢里储备各种各样飘香的果实,这是多么美妙的秋景图啊!

古人以“群鸟养羞”作为白露三候的物候特征,不单是准确地抓住了这一时节最欢乐、最生动、最美丽的情景,也是借鸟儿的敏感来提醒人们,该珍惜白露之秋,抓紧为冬之寒凉做好准备了。

白露之水当惜。“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白露时节若是有露,晚稻就会有好收成。而《本草纲目》曰:“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能愈百疾。”李时珍认为,秋露美容养颜又治百病,是不可多得之水。不仅秋露珍贵,白露之雨也要趁机蓄积以备农需,特别是在华南东部,白露是继小满、夏至之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再往后的雨水就少了。

白露之晴当惜。爽朗的秋阳是秋天最好的礼物,但不可避免地,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日照递减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对比上一个节气处暑,竟然已经骤减了一半左右!如果再伴有绵绵秋雨,对晚稻的抽穗扬花、棉桃的爆桃和中稻的收割与翻晒都是不利的。故而,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

白露之白当惜。这里说的不是露之白,而是棉之白。仲秋之时,棉花成熟,田野里恰如开出簇簇云朵,与蓝天上飘着的洁白的秋云相映衬,如此良辰美景让人们打心眼里绽放出开怀的笑容。趁着秋日晴好采摘棉花,收获绵软的云絮,编织温暖的衣服,谁还会担心冬天的寒凉呢?

白露之凉当惜。秋风送爽,白露时节是真正的凉爽之秋的开始。昼热夜凉,无论是白天的热,还是夜晚的凉,都在人们体感的舒适范围内。风从广袤的大地吹来,从高远的天空吹来,凉爽中带着百果之香,似乎也裹挟着百鸟叽叽喳喳的鸣唱,怎能不让人心胸宽广透亮,心生热爱与欢喜?

百果之香、百鸟之忙的热爱与欢喜,是从容的,也是厚重的。八月之秋的热爱与欢喜,是度过盛夏酷暑之后的放松,是身心调息的惬意,是笑看谷满仓、百果香的底气,是应天之道、由疏泄转向收敛的警觉。

《四季》系列之《白露·三候群鸟养羞》,正是用抽象的笔墨,表现这个时节的从容与厚重,热爱与欢喜。

(文/徐立京 绘/徐冬冬)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