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今天,他们为什么要来外滩大会
上观新闻2024-09-05 07:23:37

2020年首届外滩大会举办时,曾有人怀疑,这样一个金融科技的专业展会,是否能吸引到很多人参加。之后的盛况,让不少人意外。

当时,几乎所有论坛外,都能看到工作人员举着“席位已满”牌,层层站立的观众挤到连门都关不上。大会原本只设置了几个小型寄存点,可拖着拉杆箱从机场车站直接赶来的参会者太多,主办方只能连夜搭建出10倍于原规模的多层寄存柜。

今天(9月5日),2024外滩大会正式开幕。10余位中外院士、2000多位金融科技行业领军人物以及数以万计的观众,又将齐聚上海外滩。

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他们要来参加这场大会?

1.你追我赶的紧迫感

1978年,一场暴风雪席卷美国纽约,积雪之下店铺纷纷关门歇业,银行网点也不例外。

此时,急需用钱的人们开始寻找ATM。由于之前的持续投入,花旗银行的ATM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大家体会到了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好处。花旗银行也借此机会打出了一个颇为自负的口号——花旗永不眠。

当然,真正永不眠的并不是花旗,而是像ATM这样的金融科技。回看整个金融史,不管是传统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改造业务,还是新兴科技企业凭借技术为金融服务赋能,不断涌现的金融科技,都在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几十年后,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不仅跨越了时间的限制,更摆脱了空间的束缚。通过小小的手机,人们就可以支付、转账、理财,这让曾经随处可见的ATM岌岌可危。

此时的欧美国家,由于习惯了使用银行卡,被中国弯道超车。醒悟过来的他们,开始基于银行卡的数据系统和支付习惯,结合NFC等功能,增强了芯片银行卡使用体验,开发普及了Apple Pay等数字支付方式。在曾经强大金融基础的加持下,他们逐步追赶上中国金融科技的创新步伐。

但中国金融科技显然没有就此止步。敏感的人们已经发现,类似支付宝之类的企业,也已经吸取国际NFC支付的经验,开始推广“碰一下”支付功能。

“碰一下”支付功能亮相外滩大会。摄影:海沙尔

支付的愈发便利化,只是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人工智能大模型、区块链、云计算,奔流的技术浪潮中,每个企业、组织、国家,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你追我赶之间,总有人站在潮头。

电影《蜂鸟计划》讲述了一个故事——为了把高频交易的速度从17毫秒加快到16毫秒,主角想要在两个交易所之间修一条笔直的光纤管道,历尽千辛万苦,就快要达成目标时,竞争对手开发出了新的微波传输技术,速度达到了11毫秒,主角的一切努力就此白费。

尽管高频交易充满争议,尽管结局可能有点残酷,但这个虚构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技术方向的感知和判断,也许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所以,金融科技从业者们,不得不紧密关注行业趋势,发现和探索那些新技术、新模式、新方向……

全球范围内,可以观察和体验这样趋势的城市并不多。美国纽约,英国伦敦,还有,中国上海。

2.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近,福布斯发布了一个中国金融科技影响力企业榜单。在把目光投向中国之前,福布斯美国金融科技50强榜单已连续发布了九年。

人们发现,在中国的50强中,有四成企业来自上海。也就是说,在上海,你能直接感受到中国金融科技的最强力量。

这是近年来上海脚踏实地的持续积累,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上海科创中心的必然反应。

2020年1月,上海印发《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这些年来,上海正加速向这一目标迈进。

围绕金融科技前沿,上海在生成式AI大模型、区块链、云原生、隐私计算等领域频频布局。东方财富“妙想”和星环科技“无涯”两款金融大模型完成国家网信办备案,国泰君安联合阶跃推出业内首家证券垂类大模型,海通证券联合商汤科技发布面向金融行业的多模态全栈式大模型。上交所“上证链”、保交所“保交链”等行业级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落地。中国银联联合数十家银行、保险及科技公司共同构建了自主可控的隐私计算平台。

依托监管创新试点,上海承接并落地了一系列全国领先的应用场景。数字人民币试点顺利推进,截至2024年上半年,可受理商户门店数达191.4万家,落地全国首单“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跨境支付、首单国际原油跨境数字人民币结算业务等创新特色场景。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首批推出28项试点项目,居全国首位,第二批试点项目遴选也顺利启动。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发布六批次23项创新应用,14项成功完成测试,同样全国领先。

陆家嘴金融城。来源:新华社

建设人才培育体系,上海金融科技人才的厚度逐步夯实。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人才认证项目,与近30家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累计培养学员4万余人,超5000名学员参与考试认证。启用上海金融科技人才涵养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实训基地落地3家校企联合实验室,推进从高校端到企业端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合作。

拓展推广行业经验,上海不断向国际辐射影响力。以蚂蚁数科为代表的上海金融科技企业,凭借在中国庞大市场中磨练出来的技术能力和应用场景,不断在海外拓展业务,其中安全科技ZOLOZ、多端开发平台mPaaS、云原生平台SOFAStack、Web3技术服务平台ZAN、区块链服务蚂蚁链等产品已成功出海,并服务全球数百家客户。

“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位上海金融监管层人士感慨,一回头才发现,几年来推动的一个个金融科技项目,已经汇聚入海,把上海推向更高能级了。

很快,《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就要推出,31条促进上海金融科技发展的创新务实举措,又要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可能。

3.找到自己的答案

如果说在金融科技领域,上海是中国最好的样本,那么外滩大会正将这个样本展现给世界。

2020年首届外滩大会主论坛上,来自上海小木船幼儿园的4岁小女孩提了个问题:“我想知道长大以后世界是什么样子?”

“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描绘了一个未来场景——智能眼镜会让我们在衬衫上看到交易和资金信息,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一起聪明投资,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大众实现可信的公共账本。

4岁小女孩找到了自己的答案。4年一晃而过,如今看来,凯文·凯利的预言正在上海逐一成为现实:戴上VR装备就可以在淘宝上虚拟试衣服,“AI金融助理”实现理财持仓智能分析和市场行情解读,上海“浦江数链”已敲定83条区块链探索商业模式……如他所言,“智能手机、二维码等移动支付方式,仅仅只是个开始”。

无数个这样的行业洞见,在大会的思想碰撞中产生。一个个前沿技术,在这里酝酿着更多的可能。也许正因为如此的化学反应,外滩大会才会入选“2024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与美国旧金山的TechCrunch科创大会、日本东京的高新技术博览会、新加坡的金融科技节并列。

人们期待的,是凯文·凯利、美国三院院士迈克尔·乔丹、“硅谷创业教父”史蒂夫·霍夫曼等业界大佬的最新观点,是100多个全球顶尖科技公司和学术机构带来的最前沿人工智能实践,是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中外院士、学者与产业界人士共同探讨AI未来之路,是“全球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攻防挑战赛”的精彩角逐……

数以万计的参会者,他们来到黄浦江畔,期待观察最新的技术,交流前沿的观点,把握未来的趋势,在金融科技的奔流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就像那个小女孩。

这或许正是他们要来外滩大会的原因。

作者:张杨 查睿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