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夜览·享读|令巴金念念不忘的忠实朋友,是谁呢?
上海徐汇2024-09-03 13:26:19

友情这个东西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

友情是巴金生命中的“明灯”,巴金有很多朋友,也有说不完的友情故事。徐汇区图书馆(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联合巴金故居,共同策划推出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主题活动“巴金书房”,第二期“巴金的朋友圈”目前正在徐家汇书院二楼“文脉”光盒空间展出。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金书房”,走近“巴金的朋友圈”,寻访照亮巴金的盏盏明灯吧。

“黄金般的心”

耄耋之年的巴金在病房不眠的夜里,不断地念着一位友人的名字,感怀万千:“他是对我毫无私心,真正把我当做忠实朋友看待的。”这位令巴金念念不忘的忠实朋友又是谁呢?

他就是为穷困中煎熬的巴金雪中送炭的李健吾,他用自己一颗“黄金般的心”温暖着受难者的心。

巴金与李健吾等人于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期间摄于北京(巴金故居供图)(左起:李健吾、曹禺、陆申、郑振铎、靳以、巴金、唐弢)

巴金与李健吾结识于1933年,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开明书店的宴会上。那时,李健吾刚从法国回来。巴金此前读过李健吾的小说,又听说李健吾是他在法国结识的朋友李卓吾的弟弟,二人一见如故。虽然性格迥异——巴金不喜欢讲话,李健吾能说会道,一个内向,一个外向,但两人心中都燃烧着不灭的热情,对朋友都非常真挚。

1935年8月,李健吾离京赴沪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受到巴金多方照顾。巴金带李健吾在自己的住所霞飞坊附近找了一所住房,后来又担心李健吾卷入当时的“京派”与“海派”之争,提醒他暂住乡下以避祸,李健吾就带着家人搬到了真如乡下。

李健吾在散文、小说、戏剧、翻译、法国文学研究等领域成绩斐然,而最为人知的是文学评论。20世纪30年代,他以“刘西渭”笔名在《文学季刊》《文学杂志》《大公报》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的文学评论,这其中便有评论巴金作品的,而且还引发了一场论争。

先是李健吾著文《〈雾〉〈雨〉〈电〉——巴金的〈爱情三部曲〉》,肯定了《爱情三部曲》的热情,但是批评作品没有风格。巴金立即回敬以《〈爱情的三部曲〉作者的自白——答刘西渭先生》,批评李健吾没有看懂《爱情三部曲》。李健吾很快又写出《答巴金先生的自白》《〈神·鬼·人〉——巴金先生作》等两篇文章反驳巴金的观点,称作家不能强迫批评家改变自己的批评观。二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一度让人以为他们要失和了。然而论争之后,由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了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集《咀华集》《咀华二集》。

1953年,李健吾受郑振铎之邀到中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定居北京,从此与上海的巴金天各一方,只能在心里彼此思念、牵挂。1974年初夏,李健吾托去上海的大女儿维音带去汝龙给巴金的500元钱,汝龙写信告诉巴金那是李健吾的心意。没多久二女儿维惠出差去上海,李健吾又托她给巴金带去300元。当时的境况下,李健吾的生活也并不宽裕,却慷慨解囊为朋友雪中送炭,这样的友情令巴金十分激动,他十分感念李健吾有一颗“黄金般的心”。

1981年前夕,李健吾请巴金为即将出版的《李健吾剧作选》和《李健吾戏剧评论选》题封面,巴金起初坚决不肯,最后还是让步答应了。李健吾在二书的序中提到此事动情写下:“在活着的老朋友当中,心里一直有这么一个‘李健吾’的,数十年如一日,怕是不多了。他就是巴金。”次年,李健吾突发心脏病去世,巴金思及题封面一事愧疚不已:“现在回想起来,我多么后悔,为什么为这点小事同他争论呢?”

斯人虽逝,但“黄金般的心是不会从人间消失的”。李健吾与巴金延续近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也不会从人间褪色,反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总能时不时地激荡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旋律。

阅读是最好的纪念

李健吾以文学批评名世,没有他,“30年代的文学批评几乎为零”。

但他的文学成就却不尽如此:他的长篇小说《心病》、中篇小说《终条山的传说》、译作《包法利夫人》、戏剧集《这不过是春天》,均是中国现代文学大花园中的灿烂花朵;他的散文作品《雨中登泰山》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代人。

鲁迅、朱自清、汪曾祺、司马长风等人对其作品赞誉有加,巴金对李健吾的作品“有些偏爱”,赞赏其文笔流畅得“简直像一首散文诗”。李健吾遵循“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宗旨而着力表现的中国社会普遍的、边缘的生活和人物,在今天读来倒更显文艺作品长久的生命存续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巴金“荐”书

《福楼拜评传》

作者:李健吾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65210

著名现代作家、法国文学研究名家李健吾的天才之作。全书以灵动峭拔的文字极力状写法国文豪福楼拜的艺术追求及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对福氏作品的解读尤为清新奇崛,读之令人振奋。写作本书时李健吾未足三十,但对人情世故的剖析,对艺术魅力的鉴赏足见功力,令人感佩不已。本书在福氏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在中国对福氏了解之深、解读之透,迄今恐无出其右。

《咀华集·咀华二集》

作者:李健吾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44409

本书是从现代著名作家李健吾的作品集中选出的一些文学评论。李健吾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富有远见卓识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他对巴金、沈从文、曹禺、何其芳等著名文学作品的评述,或由原文一点生发开来,或是探讨文学创作理论问题,或对原作进行赏析,无不精妙恰当,既可作为原作的书评,也可当作优秀的散文欣赏,含英咀华,余香满口!

《意大利游简》

作者:李健吾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3421707

1931年,李健吾到巴黎留学。他先入巴黎语言专科学校打好法文基础,经过一年多的研读后,便开始专心收集资料,并对尊敬的福楼拜展开了全面研究。他还在1933年5月里的某一天,专程赴里昂及其远郊的克洼塞,寻访福楼拜的久居地、出生地和墓地,作更深入的了解。7月中,研究已到一个阶段,李健吾便背起行囊独自到意大利,漫游了几座大城。晚间,当一般旅人在享受夜生活的时候,李健吾却收拾心情给他的未婚太太尤淑芬写信,每天一两封,倾诉旅途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意大利旅行结束,李健吾便启程回国,后来把些信件整理辑成《意大利游简》出版。


选稿:常善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