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上海超300个小区发现“奇怪”小动物!有小区专门建了科普馆→
上海杨浦2024-08-31 13:24:02


长相奇怪、夜间出没

翻找垃圾、吓到宠物

……

自2020年以来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貉
已经在上海300个小区被发现


小区假山边的貉(来自上观新闻)


随着上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不少野生动物“进城”

貉,就是其中之一


当前,野生貉已经在上海超过300个居民社区及城市绿地中被发现。上海林业部门介绍,作为本土野生动物,貉生性胆小,不会主动伤害人类,但它的分布区域与人居环境重合度较高,这就增加了与市民“相遇”的概率。早期,很多市民对貉缺乏科学认识,容易产生害怕的情绪,引发了不必要的冲突。


不久前

上海市第一个貉社区科普馆

在位于郊区的御上海小区建成

科普馆旨在带动更多社区居民

科学认识野生动物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意义

让居民不再谈“貉”色变



科普馆坐落于御上海小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面积约50平方米。这里采取场景复原、互动体验、多媒体展示、立体浮雕的手法,模拟貉在社区的生活栖息地,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貉谐社区”;通过触摸式听音物种小像、旧物改造、翻翻墙、绘本、创意展板等互动设施,让参观者能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来,加深对貉的科学理解。



御上海小区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高,前几年,该小区的貉数量和密度曾一度激增,甚至引发了小区居民的忧虑和恐慌。


为准确调查野生貉在上海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掌握貉数量变化的原因,并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对于貉的态度,2022年开始,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组织招募市民志愿者,参与开展“貉口普查”。而在御上海小区,研究人员放置红外相机,对貉种群进行长期监测,及时掌握小区内貉种群数量,并结合“貉口普查”工作,与小区居委会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活动。



为了化解居民的担忧,小区设置“貉谐相处”科普宣传牌,结合小区实际情况提出修补沉降缝及严格管理湿垃圾等建议;邀请专家进小区授课,带着居民在小区里找貉聊貉,教导居民科学对待野生动物的“四不”方式: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如今,御上海小区的貉密度和遇见率逐步下降到正常水平,关于貉的投诉也变少了。


小区专门设置了定点投喂流浪猫的机器,防止野生貉攀爬,避免貉吃到猫粮


为了带动更多社区居民科学认识野生动物,进一步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意义,2023年底,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及当地街道、居委会首创性地在御上海小区推动开展“貉谐社区”科普馆的建设,经过半年多的打磨,上海的第一个貉社区科普馆于今年8月中旬建成。



随着“貉口普查”工作的开展

先后有900余名

来自各行各业的公民科学家参与

既有教师、学生、

野生动物保护行业从业者

也有设计师、人力资源师、

插画师和软件工程师等

其中不乏亲子家庭


“第一次貉口普查带了女儿一起,虽然没看着貉,但在跟叔叔阿姨们的聊天中,她知道了貉是什么样子、吃什么。”34岁的图书编辑三三在“貉口普查”活动结束后的反馈中写道,“人与野生动物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算是在小朋友心里种下一颗好奇的、自然友好的种子。此外,两次调查结果为0,从某种角度看,也刚好让孩子看到了科学调研真实的样子——并非一蹴而就,包含无数次失败、坚持和探索。”


断了一只耳朵的貉(来自上观新闻)


根据“貉口普查”得到的关于貉种群数量与密度结果,一方面,城市野生动物和城市居民存在长期共存的可能,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美好组成;另一方面,貉在上海的数量处于持续的快速增加中,局部区域出现的种群爆发曾引发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案例,需要同步推动保护和管理探索。


“貉口普查”的部分核心结论,如“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等,被纳入到2023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此外,相关部门也通过社区走访、科普讲座、设置科普宣传牌、发放科普海报及《上海城市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管理手册》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提高广大市民对城市野生动物的认识。


“我们现在有了高校、市绿化和市容局,还有市民共同参与的,从数据搜集到变化趋势的判断,再到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有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我觉得这种模式的探索,在现在的生态建设过程之中是非常可贵的。”复旦大学教授王放表示。



选稿:李美霖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