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宁品读】蒲扇摇夏
上海长宁2024-08-26 10:49:27

儿时夏天记忆里,总有一把蒲扇,伴我度过美好的童年。那把蒲扇,由葵树叶子制成,也叫葵扇。葵扇边缘非常脆弱,稍不注意就会破裂。新扇买回家,母亲会用旧布条沿着边缘用针线缝上一圈,这样既耐用又好看,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道。

立夏节气一过,天气慢慢变热,母亲便把沉睡了一年的蒲扇找出来,有些蒲扇用久了,扇柄处光滑可鉴,色泽深灰,古朴得像个古董;有的破损了,母亲就修修补补接着使用;扇面碎了的,用碎布缝补;扇把断了的,就找根大拇指粗的枝条劈开,将扇面夹在中间,然后用细麻绳缝捆好。家门口弄堂的一块地方,便是各家的庭院,每临傍晚,家家都会在门前洒水降温,然后清扫干净,从家里搬出方凳矮凳,放上烧好的饭菜,劳累一天回家的大人,摇着蒲扇“围方凳而坐”,孩子们端着碗也围过来吃饭。晚饭一吃好,像拆台演戏似的,赶忙收拾碗筷,搬出竹椅门板,搭好床铺。洗好澡的孩子困了上去,手里摇着蒲扇。大一点孩子聚在一起,抑或下军棋,抑或打扑克,那一扇一扇的蒲扇,带出一股一股清凉的柔风。

儿时的夏天,是蒲扇的夏天,整个夏天都是在蒲扇的摇晃下度过的,承载着童年的一个又一个美好夜晚。那时棚户区还没通电,更不用说电风扇空调了。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各种炎热组团似的一拥而至:闷热、炎热、酷热、干热、熏着热、蒸着热,蒲扇绝不是可有可无之物。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一把蒲扇,与人形影不离。由于蒲扇在扇子中经济、耐用、扇风效果又好,除了能带来清凉之外,还能驱散蚊虫袭扰,捕捉萤火虫,摇累了放屁股下坐一坐;烈日当头时,用它遮阳;下雨时顶在头上当雨伞,回家随手一甩,扇面又干净如初,可谓是“干湿两用”。那时每个家庭基本是人手一把蒲扇。吃完晚饭便摇摆着身子出门,如影随形地摇着蒲扇,三个一群、两个一起的男女老少,或高谈阔论,或慢声细语,漫无边际地侃着、聊着,享受夏夜凉凉清风的惬意,透露着街坊邻里和谐温馨的氛围。

有一天,母亲看到我蒲扇周边布条脱落,扇面裂开几个口子,于是给我换了把新蒲扇。那把破损的她舍不得扔,找来布条,把破损的扇面聚拢放平包上,然后用针线缝好,降为生煤炉专用。在母亲眼里,缝缝补补,才能对得起那颗惜缘惜物之心。其实,任何物品都有一个消损的过程,新旧相融,互为辉映,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因为旧是新的基础。用得久了,自然生了情感。哪怕破旧,也无可替代。记得我读书以后,还在扇面上写个顺口溜:“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向我借,请过八月中。”因此,一般不会借给外人使用。

时间是最好的发酵剂,新蒲扇在我手里,扇凉风、扑打萤火虫、有时还当作小伙伴作战的武器,自然脱不了妈妈一次次地修补。随着年龄的长大,懂事爱物了,蒲扇的生命也慢慢变长。扇柄的颜色被岁月打磨得油光水滑,起了一层厚重的包浆。其实,人与蒲扇,是相敬如宾,亦是耳鬓厮磨,有些物品只有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才慢慢绽放出光华,才与自己产生更深刻的情感链接。从新到旧,是另一种形式的生长;由浅而深,是漫长的情感的储蓄。妥帖之用才是一种生活,这样的妥帖是在时间里磨合出来的,在一次次使用中,我们适应着它的形态,它的形态也随我们的习惯有微妙变化。

后来我成家了,我把蒲扇一直带在身边。这么多年了,这把蒲扇仍是记忆中的样子,不过在孤寂中显得更加的孤寂。每次在储藏室里看到它,记忆渗入慢慢地沉思,仿佛过去的时间还附在蒲扇上。我拿起摇了摇,依然还是凉风习习,似乎在远处的空间里,看到从前的记忆,看到母亲的影子,看到蒲扇的品性,看到悠长的乡愁,看到那时欢乐惬意的生活。

岁月易逝,人已渐老!曾几何时,蒲扇是最好的抗暑佳品,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必有的“避暑神器”,像是一位忠诚的老友,陪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炎炎夏日。而今世异时移,不论是蒲扇、羽毛扇、团扇、折扇、绢宫扇,甚至扇匠都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留下清凉的记忆。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选稿:李美霖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