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基本消除中小河道黑臭,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2022年主要河湖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2023年,上海主要河湖断面水质有97.8%达到Ⅱ类至Ⅲ类,黄浦江、苏州河1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均在Ⅲ类及以上。
但对部分居民而言,这种改善带来的获得感不够明显,“家门口”水体还会不时黑臭。追根溯源,泵站放江是主要因素——降雨时,泵站为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将收集的区域排水泄入附近河道。
然而,由于排水源头和上游管网至今仍有雨污混接混排的问题,导致泵站排入河道的水并非纯粹的雨水,而是可能混杂了生活污水、地表径流水、管道沉积物等的污水。
泵站放江水量骤增,还会冲起水位较低河道的底泥,或搅动水体,引发短时间的水质或水体能见度波动。
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的好事,却成了扰民的烦心事,泵站放江能否借助与时俱进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手段为自己正名?
调蓄:缓兵之计
推开爱辉路东侧、蕰藻浜南侧一幢办公楼的大门,沿着楼梯向下走到负三层,便来到今年初刚竣工验收的宝山区泗溏调蓄池。
记者脚下,是一座库容达1.1万立方米的初雨调蓄池,降雨开始时,它将作为下游泗塘雨水泵站的“缓冲”,储存初期雨水,直到相关雨后干线、污水厂负荷等符合条件后,才将水放空,排入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
泗溏调蓄池,泵站上游的初期雨水“缓冲器”。 陈玺撼摄
“雨水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干净,特别是降雨初期产生的雨水。”宝山区给排水管理所副所长顾佳辉介绍,久旱转雨后的初期雨水含有大量“洗地水”和排水管网里淤积了一段时间的垃圾,甚至还有源头雨污混接混排而混入雨水管网的生活污水,以居民楼阳台流入雨水管的洗衣废水、餐饮单位排入雨水管的含油废水为代表。
这类初期雨水已经等同于污水,应当排入污水管网而非视作雨水排入河道,但现实问题是,上海的污水收集和处理效能,尤其是雨季污水厂处理水平,一直在苦追城市的高速发展。“十四五”以来,上海已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2.2万立方米/日,但仍有“缺口”,计划在未来二到三年将雨季污水处理能力提至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在污水收集和处理效能完全提升前,不少地区在雨季仍遭遇初期雨水来不及当作污水处理的难题,而建设调蓄池就是“缓兵之计”,等到泵站所在排水系统“喘过气来”,再将初期雨水排至污水处理系统。
一组数据显示了调蓄池的“隔污”能力,近期泗塘泵站的旱天水质监测均值为:化学需氧量56.67毫克/升、氨氮11.01毫克/升、总磷1.79毫克/升,分别较2023年相关检测数据降低了80%、71%、59%。
在宝山区,除了泗塘、月浦城区、张华浜东排水系统3个已建成的初雨调蓄设施,还有南大北、真大、虎林、盛宅等18座泵站的初雨调蓄设施正在推进建设,宝杨、海滨、宝杨东、上钢一厂4座泵站的初雨调蓄设施的前期审批已经启动。
不过,调蓄设施并非完美的“缓兵之计”,占地较多、规划建设及运维成本较高都制约了它的大规模推广,从长远来看,将更多精力聚焦在提升污水设施的运维水平和能力上,才能让更多初期雨水被高效地收运处置。
管道:精准养护
8月21日中午,绥中路(殷行路至清流环三路)的一处雨水井被打开,一台机器人被缓缓吊入井下的雨水管。
停在路侧的工程车内,工程师通过电脑和连接到机器人尾部的光缆进行遥控,机器人快速向管道深处驶去,在两只探照灯“眼睛”的帮助下,机器人“鼻子”上的无死角探头开始转动。
指着电脑屏幕底部的管壁,工程师说:“重点看两样东西,一是管道内有无积泥,二是探伤,如果旱天管壁上有滴水渗水等异样,就用高清探头拉近看,可能有破损的洞口或裂缝。”
随着技术的进步,排水系统里的“静脉”和“毛细血管”,即各类排水管道,终于可以大幅提升“体检”的范围和效率。采用传统的人海战术,无法及时有效发现一些管道尤其是小型或深埋管道的淤积、破损情况,天长日久,它们成了泵站放江污染的元凶。
管道机器人准备下井。 陈玺撼摄
杨浦区水务管理事务中心设施管理部负责人王志坚亲历了多次管道疏通养护技术的迭代,他认为,上海对排水管道的疏通养护越来越重视,最新要求已将养护频率提高到大型主管每年一次、中型主管一年两次、小型主管一年四次,如果不能有的放矢,频次再高也是盲目的,没有效率。
今年截至8月17日,新江湾城排水系统范围内共疏通排水主管127公里、支连管51公里,清捞检查井8946座、雨水口6218个。“现在定期清理和探伤后,管内积泥深度有没有超过管径的5%,有没有膏状物和硬块杂物堵塞,管壁有没有破损,我们都可以出示证据。”王志坚表示。
借助新技术,管道污物的清捞也变得更精细高效。结合日常养护数据和经验,新江湾城排水系统每两到三个井口被设为一个养护单元,每个单元最下游的检查井作为清捞重点,定期查看高压水枪清理管壁后,以及定期养护节点中的间歇期有无垃圾在此堆积。
“虽然技术进步了许多,但管道疏通养护本质上仍是一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希望将来能够借助大数据工具,让养护数据为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提供参考。”王志坚介绍,杨浦区排水设施养护单位正在完善一套市政养护设施管理系统,重点就是让养护数据发挥“余热”,通过汇总、分析养护发现的问题,追溯到责任源头。
源头:河长协调
水里的问题,根子往往在岸上。泵站放江污染问题的源头在于排水端的混接混排。
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史家明表示,经过近10年努力,上海已改造混接点2.5万余个,但仍发现部分区域存在雨污混接调查不到位、整治不彻底等问题。
对此,上海启动了新一轮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工作,重点排查2.8万公里城镇公共排水管道、1.7万公里纳入城镇污水系统的农污管道、超过25万户排水用户,建立排水用户清单,全面核查用户排水出口,推动上海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
根据《上海市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工作方案》,上海新一轮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计划在2026年底完成,届时,排水用户达标占比超过90%,排水分区达标占比超过80%。
今年春节,平成阁小区居民王清源格外开心,两周前,困扰了小区低层住户20多年的下水道返水问题,随着雨污混接改造工程的完成而彻底解决。
很难想象,这个小区简陋的砖砌排水管居然用了20多年,直到严重老化才动用有限的维修基金换了根排水管,但换汤不换药,长期的雨污混排导致小区污水管道严重淤塞,进出小区总有人捏着鼻子,下雨天则要提防积水。
“小区的雨污混排问题很明显,但久拖未决,缺的就是资金。”田林十三村居委会主任史俊介绍,平成阁小区的配套商铺早年已被买断,加之住户不到40户,缺乏“吸引力”,公共收益极少,面对90万元的雨污混接改造投入曾一筹莫展。
转机在2018年出现,徐汇区启动了系统的雨污混接排查,从2022年起,将部分“老大难”社区列为扶持改造对象,平成阁列入了田林街道小区雨污混接改造项目(二期)。
街道、居委会还协调了周边社区、公共空间的停车资源,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熏了那么多年的臭气终于消散了,哪有不支持的道理!有时候施工难免有些噪音,大家都能理解。”王清源高兴地表示。
平成阁小区居民查看全新的雨水管。 陈玺撼摄
然而,解决资金未必能解决雨污混接问题。
平成阁居民少、彼此相熟,且有共同痛点,对改造工程的支持率就高,但换一个出租率高的大型社区,并非每位居民都苦于雨污混接问题,有不少居民会以没有必要动用公共资金、影响停车和出行等为由不同意改造。
此外,不少社区的雨污混接改造工程涉及周边道路或相关单位,涉及相关许可审批,仅靠水务、房管等部门难以推进。
“这时,就能体现各级河长办的协调、指导、监督能力。”徐汇区水务管理中心排水科副科长汪健表示,面对跨部门跨区域的难题,河长办的介入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记者从上海水务部门了解到,各区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工作的年度计划完成情况及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市河长制工作考核,各区完成情况及复核情况将每月通报,每半年还将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对进度滞后和整治不到位的区进行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