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最新研究:多吃苦,对大脑有害!
上海杨浦2024-08-21 09:57:40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少父母常对孩子这么说,那么,挫折和磨难的洗礼会促使一个人的成长吗?“吃苦”教育真的有用吗?

近期,一篇来自《自然》旗下子刊《分子精神病学》的文章指出:早期经历的磨难,实际上对大脑发育和个人行为有多种不利影响,多吃苦对大脑有害。

DOI: 10.1038/s41380-024-02556-y

脑神经的可塑性与应激负荷

大脑具有可塑性,而逆境会改变大脑的功能,例如各种困难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等。此外,大脑对逆境的异常反应与焦虑症状有关,其中环境逆境、焦虑情绪与精神疾病、神经生物学改变的关联数据可以从产前/围产期一直追溯到成年。

应激反应包括心理应激和生理应激。短时间内,应激反应可以使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包括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都发生显著变化,而长时间或者反复面对逆境,则会逐渐积累形成“应激负荷”,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精神和身体上的疾病。

不同逆境

对大脑的具体影响

通过在 PubMed 上搜索,收集了从 2010 年 1 月 1 日到 2023 年 4 月 8 日这段时间的文献数据,以全面了解不良生活事件经历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了解逆境对大脑的影响。

虐待

针对儿童的虐待行为,会分别影响其认知、情感等多种能力。针对儿童的虐待行为是一种可耻的犯罪,包括四种行为:身体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疏忽照顾,这会导致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海马体以及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体积减少,并影响脑垂体发育。而这些大脑结构与认知、情绪、行为管理、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

研究观察到童年曾受情感虐待的成年人,其腹侧纹状体灰质的体积会偏小,并表现出对奖励反应的不敏感,这虽被认为更有利于在困难条件下生存,但会阻碍其探索性的行为。

社会机构抚养

在抚养机构成长的儿童,往往缺少他人的关注,获得认知和社交的机会也相对更少,这些儿童的大脑灰质体积更小,皮质厚度更薄,并表现出执行能力,例如计划、组织、解决问题、情绪调节能力与大脑奖励机制的异常。

此外,收养时间越长,海马体积越小,杏仁核体积越大。越早被收养的孩子,对母亲和陌生人的分辨能力越强;越晚被收养的孩子,上述能力越弱,同时还会更少采取冒险性的决定,在获取奖励性的游戏中得分也更低。

霸凌

被霸凌者往往遭受持续反复的攻击与恐吓,其中语言和身体攻击、同伴的排挤和威胁等,与大脑多个区域的变化密切相关。

被霸凌者的梭状回皮质更厚,影响儿童对其他人面部表情及其他面部信息的理解;同时被霸凌者的壳核体积更大,减小速率更快,可能导致在面对风险和处理奖励时表现出异常。

孤独

孤独可能会导致认知能力的急剧下降。孤独感与下丘脑灰质的体积增大及杏仁核、海马前部、海马后部和小脑的体积减小有关,这些区域都位于大脑左半球。同时孤独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密切相关,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人的大脑总体积下降较少。

此外,孤独与默认模式网络、前顶叶网络以及注意力和知觉网络的功能连接增加有关,在行为上表现为过度警觉、易出现应激和对社交过程的负面信息过度敏感等,会出现某些不恰当的社交行为和退缩行为,使孤独者认为社交世界有危险,表现出了消极的社会行为和情绪。

家庭矛盾

在父母矛盾频发的环境中,儿童对愤怒语言的神经反应将会增加,涉及情绪处理和应激反应的大脑区域(如尾状核、丘脑和下丘脑等)将会过度激活,这会带来情绪、认知、专注力异常等问题。而由于照顾不善及频繁目睹父母冲突,儿童的情感调节也有可能会出现困难。

贫困

与生活优渥的同龄人相比,生活在贫困中的儿童更有可能遇到发育迟缓、认知和学业水平更差的情况,情感和行为出现问题的几率也更高。财富和社会地位优越,大脑皮质厚度、皮质表面积和灰质体积等大脑整体测量指标也会更优;而财富和社会地位越差,杏仁核、海马、纹状体、丘脑等特定区域灰质体积越少。这些区域的发展与语言处理、阅读技能、视觉空间能力、决策和执行功能等多种大脑功能相关,并且这些影响将会持续20年。

贫困往往还伴随着更多的家庭暴力、更差的生活环境、更少的家庭帮助等,这些相关事件也会体现在财富和社会地位对大脑发育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当中。由此来看,恰当合理地为子女提供生活和成长条件才是培养之道,一味追求“穷养”似乎不是正确的决定。

环境污染

人如果持续暴露于多种神经毒素,包括重金属或准金属(如砷、铅)以及人造化学物质(如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盐)等有毒有害的环境污染,会给孩子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例如砷、铅或农药的暴露,会对大脑胼胝体、海马等多个部位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记忆和认知等能力的下降。

综上所述,逆境会对某些个体的杏仁核、海马体、前额皮质和前扣带回皮质等造成影响,进而引起情绪调节、记忆和决策功能的失衡,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童年逆境与超过 40%的儿童精神疾病和超过 25%的成人精神疾病的发病有关。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孩子成长更需要增加心理营养,不应该制造“心理逆境”。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更注重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照顾和促进,多了解一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多一些共情式的沟通,有质量的陪伴,理解支持和认可才是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的重要保障。

选稿:蒋昕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