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代抢”大额存单、“抢购”3%保险产品,理财真的需要去“抢”吗?
上观新闻2024-08-20 07:35:05

大额存单今年以来火热非常,线下提前排队购买、线上“开售即售罄”成为常态。最近,网络上甚至开始炒作“代抢”大额存单的情况。

一个无法忽视的背景因素,是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回溯来看,2022年9月,国有大行率先调降存款挂牌利率,拉开了存款“降息”的序幕。至今,存款利率历经五轮下调。

当六大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降到“1”开头,某电商平台上发布的“代抢利率3.65%的大额存单”,看起来确实诱人。难道现在理财,真的只能靠抢的?

“代抢”大额存单

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大额存单”,相关的搜索结果几乎都指向一些规模较小的银行,“代抢”标价从6.66元到几百元不等。

搜索结果最多的是“众邦银行”,这是一家湖北省民营银行,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3.65%。另一家被提及较多的是“新网银行”,同样是一家民营银行,来自四川,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3.05%。

在众邦银行和新网银行的手机银行App里,确实分别有利率为3.05%和3.65%的5年期大额存单,不过两个产品一直显示“已售罄”。

众邦银行和新网银行的手机银行App界面。

据某位“黄牛”表示,他们能够监控到大额存单的额度开放时间,一般来说每天只有十几秒钟,消费者需要提前把钱转到相应银行,等待某个固定时间,“蹲点”购买。这是较为常规的“代抢”方法。

问题当然存在。一方面这些产品额度有限,即便“黄牛”监控到存单放出时间,抢到也没那么容易;另一方面这些银行多为小型银行,大额存单的起购额多为20万元,存储时间最短也为1年起,消费者是否要为了这张存单,把这些钱转到这些银行,也需要自己权衡。同时,如果涉及他人代买,则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和资金安全的风险。

抢大额存单,还有一个方法是转让。这依托于大额存单的自身特点——相比于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在到期之前能够通过银行转让出去,消费者可以在手机银行App里,找到大额存单的转让区,购买经转让的大额存单。一般来说,经转让后的大额存单,利率会比初始利率低一些,但相对于市面上现存的存款产品,依然有竞争优势。

在某电商平台,这种模式也变成了一门“生意”,有人用几百元的标价转让利率较高的大额存单。具体操作是,双方约定好一个比较冷门的交易时间,卖方在这个时间段内把自己的大额存单转让出去,买方再迅速拍下,完成转让。

保险“炒停售”再现

当银行利率下调成为大趋势,一些人就把目光投向了保险产品,尤其是增额终身寿险,一直被视作除了“定期存款”“大额存单”之外的另一个保本理财选择。不过,其3%的预定利率也即将成为历史。

8月初,金融监管总局向行业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明确自今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从3%下调至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2.5%下调至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从2%下调至1.5%。届时,市场上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保险产品将会停止发售。

这意味着,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将进入“2”时代。在窗口期,社交媒体上一些“炒停售”的声音又响起来——“3%且买且珍惜”“再不上车就晚啦”,掀起了推销增额终身寿险的热潮。

预定利率确实一直在下调。去年几乎同一时间,保险产品也迎来了利率调整,所有预定利率大于3.5%的保险产品在2023年7月31日后全部下架。究其原因,也与银行降息关系密切。

简单来说,险企是拿着保费去投资,再把投资收益作为承诺赔付给消费者的利息。随着银行降息,相关投资收益率也会随之下降。这时,如果险企再放出去比银行利率高很多的保险产品,自身经营就会产生风险,也被称为利差损风险。因此,这几波保险产品的利率调整,其实是险企控制风险的手段。

回到消费者这边,是否真的要“抓紧上车”,抢购预定利率3%的保险产品?

增额终身寿险虽然是一种寿险产品,但的确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强制储蓄。因为除了保额之外,增额终身寿险还包括了现金价值,也就是这张保单本身也能换钱,这部分的权益类似一张固定利率的大额存单。

在签订合同时,合同上会标明这张保单在不同投保年份值多少钱。如果想要把这些钱拿出来,有两种方式——减保取现与退保取现。前者根据合同能将部分钱取出来,保额也会相应减少;后者则是解除保险合同,将全部的本金和利息都提取出来,保障就此终止。

需要注意的是,增额终身寿险是有回本时间的,在投保的前几年,缴纳的钱要多于这张保单的现金价值,这时如果退保,就会亏本,因此这类产品更适合长期持有。

所以“要不要抓紧上车”,消费者还是要从自身角度考虑。有一点必须说明,保险诞生的初衷是防范风险,而不是理财。

的确,如今高利率的银行存款等保本理财确实已经成为历史,但真正需要成为历史的,是“无风险拿高收益”的理财观念。

风险和收益相匹配,是正常、健康的理财观。想要有更高的收益,必然要通过掌握专业的理财知识,进行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来实现。当然,其中的风险也需要自己承担。

选稿:朱雯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