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生活在市郊大居,“老上海”们经历了什么?|郊区精细化治理③
上观新闻2024-08-18 07:25:00

大型居住社区(简称大居),迄今上海已建成20多个,还有10多个大居正在开发建设。大居分布在市郊的闵行浦江、宝山顾村、松江泗泾、奉贤南桥、青浦新城、嘉定南翔等区域,入住居民已达200万人左右。

出行、买菜、购物、看病、上学、办事……曾经,大居的公共配套服务备受关注,也一度是居民集中反映的痛点。如今,随着一轮轮全市大居配套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数百项任务完成,市、区、镇不懈努力之下,大居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舒适。但是,要不断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居的社区治理还面临不少挑战,需要从“粗线勾勒”迈向“精细绣花”。

公共配套“从无到有”升格为“从有到优”

记者调研发现,如今,对于大多数成熟大居来说,公共配套的短板已逐步补齐,不再是社区治理的主要矛盾。不过,居民的吐槽却更细了,比如“健身步道很美,但如厕不便”、“大居附近虽有菜场,但从市区动迁到大居的居民,宁愿花三小时回市区买菜”、“社区食堂开了,但百姓不买账”等。

由此可见,公共配套,不应止于“从无到有”,还需要“从有到优”,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感受度。

最近,在浦江镇欣佳宝邸小区旁,一个社区长者食堂正式开张。据悉,试运营期间几乎天天排队,10多天后,日用餐量几乎翻一番。84岁的鱼伯伯告诉记者,自己10年前从黄浦区动迁而来,现在一个人居住,吃饭是每天的大事,“周边几家社区食堂,我吃几次就不去了,还是对这家最满意,除了干净卫生、服务态度好,关键还在于,价格是真实惠、饭菜是真好吃。”

欣佳宝邸所在的南浦航地区,属于大型居住社区范畴,周边16个小区共有三四万居民,大多于十多年前从市中心动迁而来。欣佳宝邸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郁菁告诉记者,在前期大走访过程中,居委收集到了许多关于设立社区食堂的民生诉求,有意向在社区食堂就餐的老年人达到800余人,占社区老年人数的57%。之后,居民区又组织了居民议事会、党员代表大会,听取居民的具体需求和建议,包括菜品应多样化、价格要实惠、环境要舒适等。

用心办的社区食堂,连一碗饭都卖成了“爆款”。这里的菜饭总是供不应求,烧饭只用纯净水,而且,不用蒸箱蒸饭,而是用小电饭锅煮饭,16只小电饭锅一字排开,一锅只出10碗饭,如此,米饭更香,吃口更好。杂粮饭也不简单,需提前将杂粮浸泡4个小时,再用专业方法将其煮至入口软糯,不仅健康好吃,也对牙齿不太好的老年人更加友好。“大家说这里的菜好吃,是因为都不是大锅菜,而是用小锅炒出来的,一锅只出10份菜,更加入味……”食堂负责人说。

最近几年,在松江泗泾镇的“母亲河”泗泾塘两岸,长达10余公里的滨江步道成了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让附近8万名大居居有了满满获得感。不仅如此,在这一条滨江秀带上,围绕百姓的呼声和诉求,当地持续不断在细节上“绣花”,努力让居民越来越满意。

“对我们这些喜欢散步遛弯的老年人来说,公共厕所是最重要的。”居民吴光渭告诉记者,步道建成初期,几公里范围内找不到一个厕所,让大家感到十分不便。原来,因为规划上的先天不足,加上绿地和步道的土地性质,建设公厕难度很大。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今,滨江绿带上已出现两处装配式智慧公厕,外表时尚,干净整洁,配有智能干手器、智能镜子等设备。同时,景观灯光、休息座椅、饮料贩卖机等,也在市民提议下不断完善优化。

让动迁而来的居民村民愿意“融入”

有关专家指出,从历史经验看,大居社区成熟一般需要10年左右时间。但进入成熟期的大居,会进一步面临管理幅度大、公共服务弱、利益诉求冗杂、社区融合难等治理困境。

欣佳宝邸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郁菁告诉记者,这个暑期,居民区面向青少年组织了田园采摘、消防机构参观等多场活动,几乎每次在群里一发布就被秒杀,没抢到名额的家长甚至质疑存在“暗箱操作”,之后改用接龙的透明化报名方式,也还是供不应求。老年人的活动,更是多姿多彩。一位阿姨感慨地说:“过去10年,我一次也没来过居委会,现在,我隔三差五就来参加插花、包汤圆等活动。”

针对不同人群,设计各具吸引力的服务项目,分类满足个性化需求,正是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场景之一。

社区治理,以“人”为本。大居里的居民多是动迁而来,除了要解决人们融入当地、融入社区的问题,还要研究如何让不同人群在融合中实现高品质生活。

在松江区小昆山镇,随着全镇农民分批“洗脚上楼”,由一个个动迁小区组成的大居初具规模。让农民变市民,成为一个大课题。

平复苑小区是其中一个安置小区目前有着3000多名居民许多人的生活习惯还没转变过来。在许多动迁居民看来,楼道公共区域都是自己家,东西可以随便放。于是形形色色的桌子、凳椅出现在各个楼道内,居民们在宽敞的底楼过道里纳凉、打牌、拉家常。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既影响小区美观、影响居民出行,同时又带来了公共安全的隐患。

居委会干部通过走访了解到,这居民拆迁前多是熟悉的村民,拎个板凳走村庄,一起吃饭,一起纳凉、拉家常,是在乡间多年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交往习惯如果简单禁止,会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楼道乱堆物、垃圾遍地这些不文明现象不解决,会影响小区环境带来安全隐患。对此,小昆山镇多方调研,最终决定根据居民需求,推出党建品牌“板凳课堂”。

在平复苑等小区,试点楼道里辟出一块公共区域,设置两排长凳,办起了“板凳课堂”,成为居民在家门口参加学习、活动的场所,以及党建引领下居民自治的“议事厅”、党员服务的示范基地和市民修身立德的体验基地。“有了‘板凳课堂’后,冷冰冰的楼道有了温度,社区邻里关系更加紧密了。”小昆山镇党委书记陆雪锋表示。

金山区亭林大居也以农民动迁安置房为主,目前已有2万多名居民。华城第一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辉明介绍,为了丰富“农民变市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党支部做好“融”字文章,积极同社区学校对接,开设越剧班、书法班、钩针编织班等9个学习班,多方位满足社区老年居民的各类学习需求。

随着农民“洗脚上楼”,乡村入葬习俗也被带入,动迁小区里不时出现了搭棚办丧事、烧纸燃放鞭炮等,既扰民又带来安全隐患。为了移风易俗,华城第一居民区多次邀请居民代表、法律顾问等共商共议,制定了居民公约丧事简办细则,并组建队伍开展宣传和监督,同时为居民协调联系多处专门办丧事的场所。如今,小区再也没有出现过搭棚办丧事的现象。

建立议事规则,居民自治共同解决急难愁问题

大居存在人口庞大、职业多元、文化多元、诉求多元、年龄多层次的特点,有时候,社区里完成一项实事,叫好者众多,批评者也不少。如何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到居民心坎上,还需要扎扎实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用好“民主协商”这个工具。

闵行区颛桥镇银一居民区建成于1995年,有2万人口,是典型的超大型动迁安置社区,社区治理难题比较多。早些年,在社区里四处扎根的小摊贩是居民区整治的重点。本以为取缔这群“游击队”,会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然而,社区干部在排摸走访中发现,很多老百姓替摊主“求情”。

通过“面对面、人盯人”的唠嗑,社区工作者发现,真正的问题不是如何取缔社区里的小摊小贩,而是如何在满足居民需求的情况下,管理好这些小摊小贩。

那么,对社区里的这支“马路游击队”该怎么办呢?这时,居民区的“有事好商量议事会”发挥作用,通过社区自治“九大议事规则”商议出了方案:保留几家口碑好的摊主,形成“缝补修理磨服务点”,并与摊主约法三章“做好邻里和谐、搞好环境卫生、价格要公道”。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学军介绍,议事会九大议事规则是该居民区在近年的自治实践中创建而成,包括“公共事务”规则、“议题公示”规则、“干系人健全”规则、“发言有规矩”规则、“尊重、理性”规则、“方案优先”规则、“中立均衡”规则、“少数服务多数+过半数”规则、“公示+执行+回馈”规则9个方面,希望形成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良性工作机制,共同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正是依靠这九大议事规则,银一居民区近年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去年,在居民区党群服务站提升工作中,他们又多次听取居民建议,引进了理发、家电维修等服务,还新增了为快递小哥提供的充电、休憩、饮水等服务。今年,居民区又引入了“主理人”制度,由居民自己选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服务点的“主理人”,负责现场管理、监督服务和建章立制等事项。

问题发现“从群众中来”,诉求解决“到群众中去”,事情办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这也是张学军乐意分享的大居治理经验。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