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文化中国行 | “地下水长城”带来清凉和生机 焕发新魅力
央视网2024-08-16 16:07:39

|

  央视网消息:提到吐鲁番,您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千百年来,吐鲁番能够种植葡萄,能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坎儿井的功劳功不可没。作为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坎儿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有“地下水长城”之称。

现在正值吐鲁番葡萄成熟的季节,行走在整齐的葡萄架下,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葡萄散发着阵阵“果香”。而走出葡萄架,迎接我们的则是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酷暑。

作为中国最炎热干旱的地方,吐鲁番的气候条件本不利于发展农业。但这里却被誉为沙漠中的绿洲,中国的“瓜果之乡”,造就这一奇迹的是一种适应极度干旱地区的特殊灌溉系统——坎儿井。

吐鲁番盆地夏季酷热难耐,年均降水量仅约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自古便被称为“火洲”。尽管这里河流匮乏,地下水却十分丰富。

这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看上去毫无生机,但实际上它的地下是一个重要的水源地。来自天山的雪水融化后在山脚渗入地下,经过漫长的流淌最终汇集到这里,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这个环形的土包下面,就是一条坎儿井的首井,坎儿井的水就是从这里开始汇集的。

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这四部分组成。它虽然叫做井,实际上是一条输水渠道。其中,暗渠就是地下渠道、明渠是地面渠道、涝坝是蓄水池,而竖井就是修建坎儿井时的施工井和通风管井。从高空中看下来,这一串串竖井口宛如茫茫戈壁上的“珍珠链”。而在深井之下,涓涓泉水流向村庄和农田。

经过科学测定,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中,最古老的修建于600多年前的明代初年。据部分专家推测,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吐鲁番就已经有了坎儿井的身影。吐鲁番坎儿井在清代迎来了第一次修建的高潮,在林则徐、左宗棠等人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在吐鲁番开挖了大量坎儿井。至今,部分吐鲁番人还亲切地称呼坎儿井为“林公井”。目前,吐鲁番地区有坎儿井1108条,暗渠总长3200多公里,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滋润了绿洲人的生活。

  坎儿井: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范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利用地面的坡度,无动力地引用地下水的一种水利工程。这一独特构造是当地劳动人民适应吐鲁番极端干旱炎热气候环境的创造,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也在当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作为坎儿井的主体,地下暗渠是坎儿井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能够尽可能减少渠水在高温和日照下的蒸发和流失,而竖井口也做了特别的设计。

在坎儿井的每一条地下暗渠中,清澈的渠水都是自动流淌的,堪称古代的自来水系统。这是因为,坎儿井所在的吐鲁番盆地地势低洼,而北部作为水源地的天山山脉平均海拔则在5000米左右,冰川融水进入地下之后,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势形成自流井,充分体现出古人因势利导的聪明智慧。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坎儿井蕴含的生态智慧也被传承和发展。在高昌区恰特喀勒乡的吐鲁番克尔村,7000多亩葡萄地2024年4月起用上了微喷灌技术。

村民艾尼瓦尔介绍,这种技术借鉴了坎儿井地下输水的理念,通过地下管道将水精准输送和喷洒到每棵葡萄藤的根部,大大减少了传统漫灌方式造成的水资源蒸发。预计到2025年年底前,吐鲁番的63万亩葡萄园都将实现节水措施全覆盖。

行走在吐鲁番盆地的绿洲村落中会发现,凡是有坎儿井的地方必然是绿树成荫的地方,也肯定是孩子们集中玩耍的地方。水给这些绿洲村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给这里的万物生灵带来了和谐共生的宝贵空间。

据统计,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红柳、梭梭、骆驼刺等绿洲植被获得水源的主要途径之一,井水流淌过的地方,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夏天井水周边100米范围内形成了怡人的小气候,为居民提供了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在保护中传承 坎儿井焕发新活力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古老的坎儿井也迎来了新生。为传承这一优秀水利工程,当地政府正在进行坎儿井的大规模保护和修复工作,让坎儿井发挥更大价值、惠及各族群众。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吐鲁番的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大,造成部分坎儿井干涸断流。近年来,当地加强了对地下水超采的治理,规定坎儿井的竖井附近,一定距离内严禁新设机电井,已有的机电井也逐步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地下水下降趋势逐渐减缓,坎儿井的出水量趋于稳定。

近年来,坎儿井的修缮也在不断加强。当地已累计投资近1亿元,加固维修坎儿井165条,还有45条坎儿井即将启动修缮。

在克其克坎儿井的修复工地,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段已经损坏的暗渠进行修复。负责人史多奇介绍,现在,坎儿井的施工技术和设施早已更新换代,比如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的卵形涵管,大大增加了坚固程度。

虽然现在机电井已经普及,坎儿井在吐鲁番人的生活和耕作中仍然有重要地位。生活在火焰山脚下的葡萄沟达甫散盖社区的居民阿帕尔·阿不力米提,每天中午都会开启坎儿井涝坝的水闸,浇灌村中的120亩葡萄园。

阿帕尔说,相比于机电井打出的水,坎儿井水冬暖夏凉,常年保持在18—20摄氏度,这正是葡萄生长最适宜的水温,用这个水种出的葡萄长势更好。

丝路千年,相交万里。古往今来,生活在吐鲁番的各族人民共同修建和保护坎儿井,共同饮用坎儿井水,共同传承坎儿井文化,吐鲁番坎儿井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美丽新疆的历史见证。如今的坎儿井已经不仅仅是水利工程,也不仅仅是流动的文物,更是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在保护与利用中,坎儿井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