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杜尚《旋转浮雕》领衔,在杭州看寻常之物的艺术转变
澎湃新闻2024-08-16 08:22:00

除了大的历史的纪念性外,普通的生活日常,对于每个人来说,同样意义重大。而相对应的,经过艺术家之手,生活中的日常物件也能“进化”成艺术作品。

8月15日,展览“片刻即纪念碑”在杭州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开幕。展览以中外29位/组知名艺术家的近百件雕塑、装置等作品,展现寻常之物何以转变成为具有纪念碑性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要数马塞尔·杜尚的《旋转浮雕》。

展览现场,图片:姜六六拍摄

“石头还是石头,椅子还是椅子。

如果你把石头放在椅子上,它就变得抽象了。

从而让人想发问,于是它变成了雕塑。”

在展厅中,放着石头的椅子与展板上的谜语,旨在启发观众对艺术的思考。

纪念碑(monument),源自拉丁语词根“monere”,意为“提醒”,指通过物质的方式留下记忆的行为,“用以追悼,崇拜,或者仅仅是留下标记”。除了大的历史的纪念性外,普通的生活日常,对于每个人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展览现场,图片:姜六六拍摄

这也是展览“片刻即纪念碑”希望向观众展示的艺术的另一面,即更以人为尺度和更能展现日常作用的一面,呈现生活中日常物件“进化”成艺术作品的过程。展览负责人孙熳告诉记者,“无论多么小的物件,它在某一个时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而在展厅里,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艺术家对这一主题的想法与观念表达。”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杭州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展出包括马塞尔·杜尚、埃托雷·索特萨斯、西斯特·盖茨、弗朗西斯·埃利斯、罗曼·欧达科、安东尼·卡洛、艾德蒙·德瓦尔、瑞秋·怀特里德、詹姆斯普拉姆、何翔宇、蔡磊、徐喆、梁廷旭等29位/组知名艺术家的近百件雕塑、装置、绘画作品,创作年份从1930年代横跨至今。

安东尼·卡洛,《艾玛屏幕》,1977/1978年,生锈、变黑和涂漆处理的钢,187 × 165 × 81.5 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和Annely Juda Fine Art惠允

在美术馆入口处,观众可以看到4件并置的雕塑作品,展开了对于纪念碑的抽象含义的讨论。左侧,艺术家安东尼·卡洛与何塞·达维拉的作品展现了雕塑能让人感受到凝固与流动之间的辩证,右侧,玛丽安·维塔尔的作品是一件铁轨间的接驳件,展现出一种工业成品的抽象感。

何塞·达维拉,《基本问题 XXVIII》,2019年,水泥、石头,180 x 55.5 x 54 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及国王画廊惠允

随后,观众可以进入一个黑色的空间,那里是艺术家工作室詹姆斯普拉姆的作品《斑驳之月》,将废旧的,布满苔藓、地衣和污垢的玻璃片进行切割和拼合,形成了8个月相的图形,借助光学投影,呈现出仿佛时间层叠而成的诗意片段。

展览现场,詹姆斯普拉姆《斑驳之月》,图片:姜六六拍摄

展厅中,最著名的要数马塞尔·杜尚的作品《旋转浮雕》。这些转盘在1935年的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被杜尚首次展出。当转盘以每分钟33又1/3转的速度旋转时,会让人产生纵深感的幻觉,它们从二维的纸片变成了动态的3D动画。这个有趣的光学实验展现了杜尚对视错觉和机械艺术的深刻兴趣,并回应了当时艺术界在追求精确和稳定性的视觉中心主义趋势。

展览现场,马塞尔·杜尚《旋转浮雕》

展览现场,西斯特• 盖茨作品 

艺术家西斯特• 盖茨制作了10尊白色釉面黏土人像,它们的造型让人联想到西非穆木耶族中的人形木雕。在当地的物质文化传统中,它们被视为家宅空间的看守者,也是人们去沟通形而上世界的物质媒介。同样以当代方式重思原始艺术的灵性精神的还有日本艺术家挂井五郎。挂井五郎一组雕塑被安置在展柜上,大大小小的雕塑高低错落,相互呼应,仿佛是艺术家幻想中的神秘王国。在他创作生涯的中期,他在巴西、墨西哥等地游历,深入探索了中南美洲的原始艺术,并被其粗犷朴拙、极富生命力的创作风格所深深吸引。回到日本后,他放弃了他一度娴熟掌握的日本学院派美术规范,运用木头、纸板、金属等日常材料来探索灵性世界。 

展览现场,挂井五郎作品,图片:姜六六拍摄 

在展厅里,亦有不少艺术家将创作的目光聚焦于生活用品上。例如,现生活和工作于伦敦的艺术家瑞秋·怀特里德的雕塑是一个开关盒,仔细观察,可以看见上面有被使用过的痕迹,在另一件作品里,瑞秋·怀特里德用石膏取代空气,将热水袋的内部空间奇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通过对平常的家庭用品的省思、改造和重现,艺术家提醒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可见的空间面貌,以及我们对空间惯常感知方式的局限性。

瑞秋·怀特里德,《无标题(躯干)》,1992年,石膏,10.2 x 22.9 x 7.2 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及苏富比惠允

何翔宇,《挂得比较低的果实》,2019-2020年,木、铁、聚丙烯、铜,77.5×51×50厘米,24×⌀12.5 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及空白空间惠允

艺术家罗曼·欧达科则通过把橱柜和箱子的边角部件进行提取、简化和调用,将日常中被人们所忽视的实用零件微妙地转化成带有象征意义的几何符号。而大卫•阿达莫的作品则是一个暖气片的形象,他希望当暖气片原有的功能属性被剥离后,引发我们对于物品在形式与功能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

展览现场,薇薇安·苏特作品

展览现场,路易斯·昂格尔作品

纪念碑性的艺术可以是柔软的。当艺术家瑞安·甘德在一家餐厅吃晚饭时,留心凝视着同桌友人们无意间遗留的每一张餐巾。他将这些形状雕刻成大理石,永恒地保留了起来。对艺术家而言,纸巾的每一处起伏与皱折、每一处餐渍的痕迹,都凝缩了独特个体在短暂时刻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姿态。路易斯·昂格尔则带来了一组半透明的金属织物,它们悠悠地漂浮在展厅上空,随着不同光线和观看角度的变化,层层叠叠的丝线变幻闪烁,绽放出细密的光泽。虽然这些作品实际上较为沉重,但看起来却非常纤细、轻盈,艺术家以此挑战着我们惯常的感知,制造出脆弱与坚韧、透明与坚实之间梦幻般的张力。

薇薇安·苏特已在危地马拉的雨林中生活和创作了40余年,她常把自己的画布放在户外,任其发生不可预料的变化,与自然共同创作。斑驳的色块、有机的印痕和自然风化的痕迹也成了她画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览现场,扎娜·卡德洛娃《面包》

弗朗西斯·埃利斯,《时间是心灵的把戏》,1999年,双频动画装置(彩色、有声),30秒(循环播放),图片由艺术家及Galerie Peter Kilchmann, Zurich/ Paris 惠允

在提到“纪念碑”时,石头无疑是最常见的承载媒介。在展览“片刻即纪念碑”中,亦有不少利用石头作为创作媒介的作品。其中,作品《面包》是现生活和工作于基辅的扎娜·卡德洛娃在俄乌战争期间,于避难村庄的河流中捡拾的石头,并用角磨机加工与切割,让它们如同被切开的乌克兰面包。在战争中,这种面包被赋予了特殊的民族涵义。中国艺术家黄靖杰也是从溪流里捡拾了各种石头,并将它们依自有的形状进一步磨制打工,以轴对称的方式削成抽象的人物脸谱。而詹姆斯普拉姆则擅长将不同材料的质地与重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轻与重、软与硬、光滑与粗糙…他将古旧的木头与坚固的黑色水泥相融合,让不同材料之间构成制衡与合作,也隐喻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亲密关系。

安娜·博格伊根,《九只(立着的鸟)》,2013-2015年、纸浆、金属、羽毛、彩蜡,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和Galleria Franco Noero惠允

展览的最后,是一组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埃托雷·索特萨斯的系列摄影作品。他用绳子、木头、树叶等材料在自然中创造临时性建筑空间,颠覆了我们对建筑功能的常规认知。这些作品反映了索特萨斯对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策展人弗朗切斯科·博纳米说,“这是一次让人们慢下来的机会,去注视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那些细小的瞬间,去体会其重要性。任何事物,只要有慧眼相识,都有成为艺术作品的可能,成为生命中每个重要时刻的纪念碑。” 

展览将展至10月13日。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