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周华诚:在佛堂古镇吃茶
新民网2024-08-13 15:44:00

风雨之中,觉得佛堂这个地方很好。

说到义乌,都会想到生意;说到佛堂,你会想到什么?

佛堂这个地方,是义乌的一个经济大镇,也是文化古镇。外地人到义乌,看到“佛堂”作为镇名,先是心生惊讶,继而心生敬仰。

佛堂之得名,始于何时,史无明载。不过,几乎每一个佛堂人都相信,达摩祖师曾经来过这个地方。传说,在南朝梁普通元年,达摩云游至此,碰到义乌江江水漫溢,大水泛滥,许多百姓被困水中,情况危急。达摩便将手中铜磬抛进江里,那磬顿时化为一艘船,水中的百姓爬上船,因此得救。

于是当地百姓就在岸边修建了一座寺庙,叫“渡磬寺”。这“渡磬寺”三字,便是“佛堂”镇名的由来。渡磬寺中有一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上下联头一个字联缀起来,便是地名“佛堂”。

现在的佛堂,还有一座双林寺也很有名,建于南梁,隋朝时号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到北宋时,双林寺已有僧舍一千二百余间,成为规模宏大的江南名刹。我好几次到双林寺去,找释开星师父吃茶。有一次是雨天,车往山路上开去,穿过长长的林间小路,双林寺在云黄山的山谷间显现。雨歇时,寺在云雾间。远处青黛色的山影,仿佛水墨洇染。白色烟岚在山腰上飘浮,那景色,让人觉得身在尘世之外。

佛堂古镇,因佛事而兴,因水运而盛。数百年间,无数商船往来于江上,码头周边成为商业发达之地,孕育了一批百年老字号。佛堂的老街,也留下了许多历史老建筑。老街纵横分布着直街、商会街、盐埠头横街、浮桥头横街、石草田沿、共和巷等。专家们考证,佛堂古镇保留如此完好的街巷布局和构造,在全国都少见,可称作浙中版的“清明上河图”。走进这幅“清明上河图”,老建筑、老商号、老手艺、老生活,都在老街上复活如初。

义乌的红糖很有名,佛堂镇是义乌最早种蔗制糖的地方。在老街,红糖自然也受到游客追捧。佛堂的豆制品加工历史悠久,不仅有豆腐,还有豆腐皮、豆腐干、油泡、千张等各种相关豆制品。虽然义乌各处都有做豆腐、千张的老作坊,但佛堂千张还是很独特,其厚度偏大,豆香味浓,吃起来口感丝滑软嫩,又不失韧性。芹菜炒千张、千张炖排骨,都是义乌的特色菜。而当地最出名的,还有一道佛堂千张面。这个面条,以前我没有吃过,千张与面条相得益彰,令人一食而难忘。

在老街走一圈,吃了千张面,买了红糖,朋友又邀去双林精舍小坐吃茶。双林精舍是一座民宿,在古民居苑中。说起来,这座老房子能落在佛堂古镇,也是缘分。房子旧名“树德堂”,建于光绪年间,是富阳一位姓李的造纸商人所建。李家行善布施,父慈子孝,故名树德堂,典型的徽派四合院建筑风格,是讲究山水意境传统的江南水乡庭院布局。算来,此屋建成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光景。一座遥远的房子,在时光里代代相传,最终又分拆重建组合,辗转落到佛堂这个地方。

午后,佛堂风雨大作,听雨吃茶,身心两安。

双林精舍的负责人朱晨洋,很年轻。一问,他是1990年生人,祖籍就是在佛堂镇。长大了,他觉得在这样快节奏的现代商业社会里,一个人内心的宁静是有多么重要。

小朱还记得,从前的渡磬寺并没有僧人,那里只是一座寂寞的小寺。现在,他知道了渡磬寺对于佛堂的意义,也懂得了双林寺对于佛堂的意义。现在的人,做生意、挣钱、打拼,都不算什么太难的事。只是,在这些之外,人们还要解决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打拼?在打拼之外,我们的人生还需要一些什么?于是,他希望在这座民宿里,能为旅人营造出片刻的宁静。人生旅途,匆匆来去,其实最需要的是停栖。在一时一处,便有一时一处的静好。

屋檐,天井,荷缸,风声雨声。大雨从屋檐成串滑落,落入天井的大水缸中,铮铮有声。想起“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样的诗句,想起“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样的场景,想起“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样的意境。渐渐的,心里便装了一座空山,空山中落满了禅意。

于是想到,如果是在冬天,住在这样的古建筑里,雪花飘落,时光当是沉静而幽远。如果是在冬夜,一夜听雪,第二日天地一白,坐在这样的屋子里烤火读书喝茶,是一件多么安静美好的事。

风雨之中,觉得佛堂这个地方很好。豆腐千张,或者红糖,都是凡俗生活里的温暖;而佛堂与丛林,则把人的思绪带到高远的地方。想起在寺中与师父吃茶时,师父念着两句偈,来自傅大士——

步行骑水牛,空手把锄头。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文/图 周华诚)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