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七夕,藏着古人对生活最诚挚的期待
中国新闻网2024-08-10 17:04:56

中新网北京8月10日电(记者 上官云)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的历史相当悠久,这从《红楼梦》等名著以及古代典籍的记载中,可见一斑。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种生得巧……光是“乞巧”的方式,就不止一种。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在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的年代,人们也将七夕过得有滋有味,乞巧、祭拜织女,品尝各式各样的“巧果”,许下对未来最美好的心愿。

  资料图:西安百余名汉服爱好者齐聚汉城湖畔,身着汉服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并以折纸、汉舞表演、茶艺展示等形式度过七夕。 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名著里的七夕

“四大名著”里,涉及七夕的内容并不多见,擅长描写日常生活的《红楼梦》,提及这个节日时也只是几笔带过。

比如有一回,为了生计,刘姥姥带着板儿,跑到荣国府攀亲戚,游览大观园时,大家凑在一起吃饭,贾母为了活跃气氛,决定行酒令,轮到薛姨妈时,她答了一句“织女牛郎会七夕”。

早在《诗经》中,就可以找到牛郎织女传说的一些踪迹,所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织女星,很早就得到了古人的关注。

仰望浩瀚星空,古人发现,在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而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则可见“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里,已有了这样颇具文学意味的描述。

后世,人们逐渐将牵牛星与织女星人格化,再融合当时男耕女织的生产实践,创作出牛郎织女的传说。

《红楼梦》里另一处提到七夕的地方,是第78回。晴雯离世,贾宝玉非常伤心,便撰写《芙蓉女儿诔》来祭奠她,其中提到“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古时候过七夕,流行女子向织女“乞巧”。七夕之夜,女孩们拿起五色丝线,以及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将丝线穿入针孔中,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

  资料图:民众体验投针验巧。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所以七夕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乞巧节”。

总体来说,《红楼梦》对七夕着墨不多;《三国演义》提到它的地方也极少,第63回有一句“时当七夕佳节”,后续没什么详细描述,不过也说明,当时七夕已经是重要节日了。

七夕,不是只有爱情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爱情之外,七夕依旧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古人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对生活最诚挚的期盼,悉数融入其中。

如今,在《西京杂记》《帝京景物略》以及《东京梦华录》等古代典籍里,人们依旧可以通过只言片语,观察古人欢度七夕的场景。

首先,“乞巧”的方式就有很多种。《帝京景物略》讲过,取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此时如果水下的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若是笔直的一条,便是“乞巧”失败。

说起来,古代的七夕,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年轻女子们会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相互之间还会赠送小工艺品、玩具,祝福对方心灵手巧。

所以,如果真有穿越这回事的话,那么回到古代,你或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七夕之夜,月光皎洁,女孩们摆好香案、花果,虔诚地祭拜织女,许下美好的心愿。

  资料图:图为身着汉服的姑娘们展现了属于七夕最传统的节日文化内容——祭星乞巧。中新社记者 刘可耕 摄

七夕的节日气氛,在宋朝时达到了顶峰,可口的食物更加多样,有煎饼、果食等等。精致的“果食”就是巧果一种早期的形态,后来,巧果逐渐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孩子也能在七夕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旧时民间会供奉“磨喝乐”,最初是七夕节儿童玩物,造型可爱,多为身着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莲花的喜乐童子形象。

岁月变迁,从星辰祭祀、幸福祈求、俗世竞巧,再到爱情美满,七夕的内涵愈加丰富饱满,现在,人们依然将它视作情感交流的重要节点,这个节日,也依然焕发着光彩。(完)

【编辑:曹子健】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