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立秋,你好!
善治香花桥2024-08-07 20:06:34

8月7日20时29分,迎立秋节气。指缝太宽,时光太瘦,虽然仍觉四周热浪滚滚,炎气蒸腾,但秋的足音已然至耳畔。恍惚间,不由地惊诧: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立秋·一隅

执一笔纯真,画一隅烟火,赠你一方生趣。

插画《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央视新闻《夜读》X 水墨画家皇小小独家呈现

朗读丨敬一丹 配乐丨巫娜 - 静观山河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波 
作者 | 谈正衡

节选自《节气的呢喃与喊叫》

立秋来了,与夏悄然交接,但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秋天来临。午后的天空,仍在燃烧,太阳的每一根光线都放射着耀眼的热力,树在风中懒懒摆动身子,热浪扑面,酷暑难当,一招一式犹着霸王鞭
这是因为,立秋处在高温火力最集中的中伏阶段,后余一个末伏,至少还要再热半个月。
但是,立秋了,内心难免不透出隐隐欢愉:难熬的闷热就要过去,桑拿天不会太长,日子有点盼头了
要是田里的秧苗没栽完,那得加紧赶。干活歇场时,近旁树荫下总是歇满人,喝点水,摘下头上草帽扇会子风。有人跳到荷塘里,水面莲蓬水底的藕,弄上来一大抱。另有人钻进菜园搞来熟透的香瓜,一拳砸开,米黄的瓜子抠出撒在地头——相信没多少天,就长出藤蔓,待到开满朵朵小黄花,天已很凉了。
据说,要是日后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秧脚下的泥鳅会在水里古怪地立直。懵懂小孩听了大人唆使,会想法子抓来一条泥鳅放水盆里养着,试图瞧清这小东西与大风大雨到底有什么诡异联系。

长夏苦煞,割稻插秧,抢收抢种,泥里来水里去,出汗多,睡觉少,吃饭少胃口,肯定消瘦了身子。立秋这天忙里偷闲称一称体重,与立夏时对比看看到底蚀去多少。村前大树下吊起一杆大秤,有人笑嘻嘻走过去,双手握紧秤钩,坠身收腿, 此谓悬秤称人 。大约人人都在做一道减法算式吧。 好在秋风将起,胃口大开,多打点牙祭,补偿夏天的损失,这就是“贴秋膘”。
很快便找到一个借口——过社日,以肉贴膘,大快朵颐。“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杀鸡宰鸭,用丝网和旋网从塘里打来鱼虾,女人们都来帮厨,满村飘香,男女老幼挤满几张桌。众人一起吃肉,喝酒,直到傍晚“家家扶得醉人归”。

有婴儿和要断奶的孩子人家,趁机做点荷花糕。将籼 、糯对比的米磨成粗粉,掺点糖,和水蒸熟,出了抹过油的模子,就是一块块一寸见方的荷花糕。
婴孩饿了,拿一两块用热水泡成糊,一匙一匙喂下去。 以后日子长哩,荷花糕就是他们 的主食或辅食。脱了牙的老人则可以当成糕点,锁进柜子里慢慢享用。

立秋·民俗

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虽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尚未出暑,要等到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呢。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贴 秋 膘

古时,立秋这天要悬秤称人,以验夏中之肥瘦。暑热天气,人们胃口不佳,饭食清淡。待秋风一起,胃口大开,便要开始贴秋膘了。增加营养,当以炖肉为主,如红烧肉、白切肉、炖鸡、炖鸭等。

晒 秋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秋不仅仅是秋天,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老百姓会利用房前屋后的平台、房顶等空地,晒一晒收获的农作物,粮食晒得越多,说明收成越好。

吃瓜啃秋

立秋食西瓜,谓之啃秋,“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岁时风俗》有记:“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过去,人们会在立秋前一天,把西瓜、蒸茄脯、香糯汤放在院子里晾一晚。立秋当日,合家饮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图|视觉中国

立秋·草木人间

视频《秋天,万物有灵且美》

央视新闻《夜读》X科普博主@一方见地

独家呈现

岁月极美,在于它四时各具韵味。

秋起,纵然暑气未退,

我们对凉爽却多了一份悠悠然的期待。

晚云收夏色,碧水动秋波,

且采一份舒宁在心,

静待第一片梧桐叶落,

在节令的更迭中,

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来源:央视新闻

责编:徐志豪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