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立秋至,酷热天气还将继续吗?丨沪语讲节气
今日闵行2024-08-07 10:15:10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8月7到9日之间。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逐步成熟。

‍‍‍‍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过度。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立秋的历史渊源

立秋,“四立”之一,秋季第一个节气。《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并不代表暑热天气就此结束,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之后还有处暑节气。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还是很热,处暑节气后便出暑了,自处暑节气起暑气渐退。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立秋的传统习俗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民间有“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祭祀土地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胖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一直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立秋·铃兰

节气

垂首等风来,铃铛叮咚响。铃兰又名“君影草”,这名字不禁令人联想起“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的高尚人格。

铃兰花朵娇小玲珑,形状独特,花开似一串串风铃,非常优雅,清香洁白。最佳播种时间是春秋季,此时大地回暖或微凉,有助于种子尽快生根成活。

花语

节气

铃兰一年开一次花,每次等到开花都非常不易,那时就代表幸福来临。花语是幸福归来,天真纯洁,美好祝愿,吉祥如意,真挚的爱情等。

铃兰的养护方法

节气

1.土壤喜酸性土壤,适合生长在土质疏松的沙质土壤中。

2.温度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

3.光照喜欢散射光,避免阳光直射。开花期间和生长期间,需要放在明亮的散射光环境中。

4.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积水或过干,会影响植株的生长。

5.施肥

适量施肥,避免过量或过浓的肥料造成烧根或生长不良。

立秋的养生穴位

【迎香穴】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简单舒适的养肺法即点揉迎香穴。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祛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

取穴方法: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

按摩手法: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约60次,以其发酸、发胀、名热为度。

下面,让我们跟随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程振荣,将“立秋”二字以篆刻艺术的形式呈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方“立秋”印,取法古玺风格的朱文印。其章法错落有致、典雅优美,方圆长短极尽变化,展现出一种古朴之美。印石则采用瓦当钮青田石料。印章顶部设计成瓦当的形状,形制独特。青田石温润如玉、色彩丰富,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立秋”二字采用大篆字体,章法以上下排列,“立”在上,“秋”在下,形成一定的视觉层次和动态平衡之感。“立”字稍高且紧凑,以体现其挺拔之势;而“秋”字适当放宽,生动的字形展现出立秋时节万物趋于繁茂成熟的特点。

这方印章的边款以楷书单刀法刻上了唐代杜牧《早秋客舍》的诗句:“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一起欣赏成品↓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