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武汉市武昌区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区
中国新闻网2024-08-02 21:28:29

中新网武汉8月2日电 (卢琪)武商梦时代创下全球纯商业体规模之最,武汉京东MALL开启华中首家京东线下实体场,楚河汉街、徐东商圈近期纷纷焕新……武汉市武昌区相关负责人2日表示,近年来,该区发挥区位及资源优势,发展高端、时尚消费,加快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

“顶流”商圈焕新“归来”

武昌区地处武汉江南核心区,政务机构汇聚、科教及金融资源云集。

位于武昌区楚河汉街的武汉SKP近日正式开业,这是SKP继北京、西安、成都之后,打造的第四座高端时尚百货商场。步入武汉SKP,国际国内各大品牌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区别于其他3家SKP商场,武汉SKP打造的主体商场“盒子”与时尚独栋“街区”,将室内外消费场景融合,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武汉SKP开业后,吸引众多消费者。吴淘淘 摄

“试营业以来,日均客流量近10万人次。”武汉SKP总经理饶满琳介绍,武汉SKP汇聚千余个国际化一线品牌,7月底开业首日销售额超1亿元。

隔街而望的汉街万达近日也焕新开业。“金编钟”造型中的万达将业态、品牌、服务全面升级。汉街万达总经理蔡清艳介绍,围绕青年消费者需求,汉街万达引入了新潮零售、潮玩文化、时尚餐厅、风尚运动、艺术展馆等强社交属性品牌矩阵,打造社交“引力场”。

构建商业新格局

楚河汉街的重磅商业项目开业,让武昌的“商业动脉”愈发清晰。

2020年以来,武昌区先后提出《武昌区加快新消费引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区五年工作方案(2020—2025年)》《武昌区商业网点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三圈、两带、四街”的总体空间格局,并不断细化完善全区商业网点、商贸产业、现代流通体系等规划布局。

“三圈”即中南商圈、中北商圈、徐东商圈,“两带”即滨江商业带、解放路商业带,“四街”即商贸旅游型楚河汉街、传统民俗文化型户部巷、艺术休闲型昙华林路、休闲娱乐型滨沙湖地区。

图为武昌区楚河汉街。(航拍图)吴淘淘 摄

“三圈”之中,武汉SKP、武商梦时代、武汉京东MALL、武昌万象城、中商世界里等多个综合商贸载体拔节生长。“四街”串联文旅资源与商业载体形成游玩线路。“串珠成链”的商圈、街道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一站式”购物便利,也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热门之选。

武昌区商务局相关人士称,该区不断增强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城市管理更趋精细精致,交通网络日益发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优化了市民及游客的消费体验。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武昌区共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252亿元;武昌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7.3亿元,增长7.3%。

潜能释放 向新逐“绿”

近年来,武昌区总部经济、外向型经济成果显现。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总部、中粮贸易华中总部、星巴克华中总部等一批头部企业落户,“亿元楼宇”近30栋,西门子、毕马威、韩国IBK商业银行等600余家外企扎根武昌、蓬勃发展,消费潜能不断释放。

图为武昌区中北路金融集聚区。(航拍图)吴淘淘 摄

武昌区商务局相关人士介绍,该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引进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泛文化业态,配套发展精品民宿、新式书店、智慧影院等潮流业态,提升青年消费活力。同时,开展特色消费活动,发放消费券,聚焦社区商业,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有效带动消费增长。

同时,武昌区积极推进数字消费。据了解,武昌区累计培育智慧商店380余家。其中,“新零售”武汉京东MALL开业以来累计销售额达5.5亿元;农产品电商平台“淘大集供应链”实现年线上交易额超10亿元。

坐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武汉碳普惠平台,武昌区依托碳金融碳交易优势,引领绿色低碳消费。

在华中首个碳普惠线上平台“武碳江湖”,以地铁公交出行、骑行、自备购物袋等获得个人减排量;在武昌区中碳登大厦的“有家”便利店,购买饮品使用自带杯享受优惠;星巴克咖啡“绿色门店”里,低能耗电器、低流量水龙头、垃圾分类等大幅减少碳排放……向新逐“绿”的消费已渐渐融入市民的日常。(完)

【编辑:曹子健】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