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让我们来看看海外视角下的红军长征
上观新闻2024-08-01 06:14:00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90年来,红军长征作为“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吸引了诸多海外人士的报道、记述和研究。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让我们透过海外视角来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

勃沙特,1897年生于瑞士。1922年,年仅25岁的他来到中国。1934年10月,他和妻子前往镇远途中,与正在贵州转战的红六军团相遇。之后,随红军长征560天,转战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等地,成为一名特殊的“长征者”。

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勃沙特写成了一本长达12章、共计288页的回忆录《神灵之手》。一开始,他在谈及对红军的印象时是这样描述的:“这些人都戴着相同的帽子和佩戴着红色标志,帽子的顶很大……他们穿的衣服则很杂乱,简直一个人一个样。”之后,勃沙特给出了更深入的观察。他强烈地意识到,红军虽然衣衫褴褛,却纪律严明。有一次,红军为躲空袭而隐蔽到果园中,“树上柑子满枝,因未查明是地主还是老百姓的,红军命令不许摘”。

在书中,勃沙特还描述了红军开展思想工作的情况。他写道,尽管行军作战任务紧张且艰巨,但红军战士非常勤奋,“他们除了忙着打草鞋缝衣服外,还抓紧时间武装思想,一边听关于共产主义原理的党课,一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每天除了出操和练射击外,还要坚持上课和读书识字,“每个集体经常要召开互助会”,围绕会议内容和政治路线进行思考和发言。

红军不仅纪律严明,而且理想坚定。勃沙特感慨,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因为革命信仰坚定。“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是另一种频率和形式的‘苏维埃’。”

除了勃沙特之外,还有不少外国记者为了探寻红军长征胜利之谜,选择主动冲破重重封锁,前往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探访。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踏入陕甘宁边区。之后,他为英美报刊撰写了多篇通讯报道,进而汇集成《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红军长征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只占一章篇幅,却是全书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埃德加·斯诺认为,红军战士“冒险、探索、英勇、忠心耿耿、清廉正直、充满活力”,具有对于民主实践的奉献精神、对于人民大众的信任。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成为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一经出版,便打破了当时反动派的新闻封锁。在斯诺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外国记者前往延安进行采访,并基于亲身经历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

“红军所看到的,除了无边无际的野草外,没有别的东西,而野草下面是黑泥浑水深达数英尺的沼泽”,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找不到。这里,“夏天任凭狂风暴雨冲打,冬天任凭寒风大雪覆盖,天空永远密布着阴沉沉的乌云,把大地衬托成灰暗而阴沉的地狱”……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以细腻而沉重的笔触描绘了红军穿越广袤草地的艰难险阻,让后人能够深刻感受到红军当年勇敢挑战自然极限的顽强意志。、

红军长征穿越松潘大草地。

这一时期,还有不少爱国华侨华人从世界各地奔赴延安。

1938年,《南洋商报》编辑张楚琨把《红星照耀中国》送给陈嘉庚,并介绍:“国共摩擦很厉害,大家想弄清谁是谁非,这是美国记者访问陕北的亲历记,看来报道还客观,仅供参考。”这本书为陈嘉庚1940年到延安考察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延安考察期间,毛泽东特意派了自己的警卫员陈昌奉为陈嘉庚服务。这是一位干练勤快的小伙子,参加过长征。在聊天过程中,陈嘉庚饶有兴趣地向他了解红军长征的一些情况。后来,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至延安视察经过,耳闻目睹各事实,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

就海外研究成果来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称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最非凡的”,红军长征“这部非凡的史诗已然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美国学者施道安认为,红军长征不仅使得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生存并复兴,更标志着毛泽东作为该运动重要领导人的崛起。日本学者冈本隆三说:“长征,显然是一次比预想中更为艰巨与壮烈的远征。然而,正是这场艰苦卓绝的考验,铸就了中国革命之脊柱的坚韧体质,并且孕育出中国人民在斗争中不屈不挠的现代革命精神之源。”

旅英华人作家孙书云在重走红军长征路后写道:“每个民族都有其建国传奇,而现代中国的建国传奇则是长征。”日本学者镫屋一认为:“长征中经过了很多困难,挑战恶劣的自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团结一致、奋勇战斗,同时又不气馁,具有乐观主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这对后来建立新中国积累了能量。”澳大利亚汉学家魏华德三次踏上长征之路,深感长征精神内核就是“永不放弃”。俄罗斯中国问题专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把长征比喻成一座熔炉,其铸就了不屈意志以及克服困难、挫折向战略目标迈进的能力,“一个特殊的中国版本的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刘诗铭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任伟民)

作者:刘诗铭 任伟民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