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夜读 | 黄显功:心中的木刻
新民网2024-07-22 20:20:00

树木的年轮,是岁月的唱片,它蕴藏了四季的音符;木板上的刀痕,是画家的心迹,它铭刻了人生的色彩。作为版画家的杨可扬,在我的心中就是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他的经历和作品,正是中国现代版画与藏书票历史的缩影,演绎着深沉而辉煌的艺术乐章。今年,正值杨可扬先生诞辰110周年,他留给我的记忆就像是年轮与刻痕,令我无法磨灭。

我与杨可扬先生相识在1993年,那时我奉命在淮海中路上海图书馆新馆工地前的三棵树下创办文达书苑,并兼任这家书店的经理。为了彰显上海图书馆的藏书文化特色,我尝试把藏书票作为推广的内容,向购书者赠送藏书票,发行了第一批4种之后,时任副馆长吴世文特地为我引见了可扬先生,从此开拓了我的藏书票之旅,但我们的交往却是始于一次遗憾的合作。

杨可扬为本文作者做的书票

可扬先生对书苑发行通用藏书票十分赞赏,第一次提供了两张自己的作品支持我去印制传播,向读者宣传藏书票。当时我还是懵懂的藏书票门外汉,对此微型版画作品缺乏艺术认知,在印制时为强调文达书苑的主体性,对其中的一张作品修改了文字。可扬先生见到实物后给我来信:“印刷效果很好,我基本上是满意的,谢谢了。欠缺的地方(现在已无法改变了)但仍提出,供今后参考:1.书票的下端留白还可稍微多一些,必要时可让作者签名。2.荷花一枚改成通用藏书票我没意见,但替补的EXLIBRIS写得有些潦草,同时笔画太细,和整个画面的风格很不协调,不免感到遗憾。读书一幅处理得很好。”看到可扬先生的批评意见后,我对自己的鲁莽深感不安,马上停止发行他不满意的作品。

三十年前的这次犯错成为我走进藏书票艺术世界的新起点,在可扬先生的帮助指导下,我对藏书票的艺术创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文达书苑的藏书票推广也随之有了新起色,成为沪上一枝独秀的书店,赢得了读者的好评。馆领导见此积极反响后,也十分重视利用藏书票宣传图书馆,为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专门定制了一批作品。为迎接淮海路新馆落成,馆方指示我策划举办一个藏书票展览 ,设计发行新馆纪念藏书票。可扬先生为此给我出谋划策,推荐作者,完成了一组十张作品。他与女婿张子虎设计的上海图书馆老馆与新馆形象书票成为其中的标志性作品,多次被图书馆印制成纪念品。在“书·藏书票(1606—1996)——庆贺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藏书票展”上,可扬先生提供了一批港台地区与国外出版的藏书票出版物,既丰富了展览效果,又开拓了读者视野。展览之后,可扬先生将台湾学者吴兴文赠他的著作《票趣:藏书票闲话》转送给我,鼓励我继续宣传研究藏书票,并为我在《文汇读书周报》上的藏书票专栏题写了“书叶缤纷”。

杨可扬转赠的吴兴文著作

可扬先生始终主张藏书票的实际应用,曾为许多知名人士和多种图书设计了藏书票。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不少是通用藏书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他的提倡下,上海是国内通用藏书票创作最活跃的地区,他希望借助通用藏书票推动大众化普及。我在他的影响下,也邀请版画家为在上海图书馆首发的十多种图书制作了通用藏书票,响应可扬先生的艺术推广观念,不单纯提倡收藏。所以,在倡导读书、爱书、藏书方面,他与图书馆有着高度的共识。

当他得知我向版画家林世荣定制了一款藏书票后高兴地说:“这是上海第一张付费制作的个人藏书票,在大陆还未有所闻。期望更多的人在藏书上使用书票”。于是他主动为我设计了书票。可扬先生的第一张藏书票是1984年为在香港举行的上海书展设计的“水清鱼读月”,在他家里我曾与他谈起过这张作品,因此知道我有业余天文爱好,在设计的画面中他将读月寓于水中,以夜航人藏书满仓,击水行舟鼓励我。他让张子虎送来10张,子虎告诉我,他岳父的作品一般只送票主3至6张,送我这么多是希望我多藏书,多为推广藏书票出力。相距十年后,我以丝网技法复制了一批,可扬先生请张子虎送来两方名章一一钤印,支持我在藏书中使用书票。因可扬藏书票之故,我有了“水清读明月”的网名。

本文作者在扉页上贴的藏书票

可扬先生对我厚爱,他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人生导师之一,不仅培育我成为藏书票爱好者,也促成了我在工作中为上海图书馆收藏藏书票,并延伸到收藏版画。版画与藏书票是图书的近缘艺术,在西方大型图书馆已形成收藏的传统,借助于新馆开馆的社会影响力,1996年,我为图书馆征集成功的第一幅版画就是来自可扬先生捐赠的全国美展得奖作品《江南古镇》。之后在他的带动下,上海版画家纷纷向上图捐赠作品,在国内公共图书馆率先建立了版画专藏,成为上海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可扬先生的躬身垂范还在家庭中形成了共振效应,女儿杨以平、女婿张子虎、儿子杨以磊先后多次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了版画、藏书票和手稿,谱写了图书馆文献收藏史上一段数人持续捐赠的佳话。

一天,可扬先生让子虎打电话唤我去他家聊天。我去后见到了他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与外甥,还有漫画家戴逸如。欣赏过可扬先生的小版画新作后,子虎揭开了谜底,原来当日是先生95岁生日。这个家庭聚会只请了两位好友参加,我只觉意外又惊喜。那晚的寿宴特别温馨,可扬先生的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

可扬先生的贺年小版画是十分引人关注的作品,为了收藏这批小版画,我们向图书馆下属的出版社推荐结集出版,并手工复制。可扬先生对此十分高兴,但自己手中已残缺不全,恰好《新民晚报》总编辑束纫秋有连续20多年的完整收藏。可扬先生打过招呼后,我们从其后人处借来扫描,正式出版了《新年好——杨可扬木刻贺年卡》。2010年初春时节,上图穆端正书记去医院探望了年已97岁的可扬先生,我们献上鲜花,感谢他多年来的奉献与支持,并请他为馆藏的作品签名。这本《新年好》是可扬先生生前的最后一种出版物,是他与上海图书馆十多年交往的纪念。那一次的相聚是我与他的最后见面,其情景正如一幅木刻驻留在我的记忆中。(黄显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