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聚焦极地环境保护,同济学子寻访挪威、探秘北极
上海杨浦2024-07-16 10:57:23

寻访挪威、探秘北极。这个暑假,同济大学17名学子走进极地深处,聚焦极地环境保护,展开系列探索研究活动。

近日,由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外事办公室联合发起的首届“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极地暑期学校举行。

在为期12天的访学之旅中,同学们在学校老师们的带领下,来到挪威,访问了奥斯陆、特罗姆瑟、特隆赫姆和朗伊尔城,走进北极,走近冰川,并访问了挪威极地研究所、挪威大气研究所、挪威科技大学、斯瓦尔巴德综合北极地球观测系统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参加了7场国际学术交流讨论会,完成了近20个代表性点位的水体和冻土现场测试工作。

极地之旅始于一场城市调研。穿梭于挪威国家博物馆、阿克斯胡斯城堡、市政厅、维格兰雕塑公园等奥斯陆标志性场所,同学们开始逐步了解挪威的历史与文化。调研随后紧锣密鼓展开。根据课题类别,同学们进行了科研与文化探索活动。

沿着地球经线从奥斯陆一路向北。第一站行程结束后,团队分为AB两组,分别前往挪威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特罗姆瑟,以及挪威第三大城市——特隆赫姆,在两地进行学术交流参观与实地考察。

“人类活动是否足以影响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否是动植物种类数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在特罗姆瑟,A组同学前往“Framsenteret”研究中心,拜访挪威大气研究所、挪威极地研究所,就环境科学领域的关注方向和研究方法与专家学者交流。

在特罗姆瑟海滨,A组同学进行了水样采集与分析。此外,围绕“特罗姆瑟居民出行习惯”和“居民对当地公共交通系统的看法”,他们沿着城市主干道、活动广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进行采访,并调研了道路设计、河道安全和城际交通等内容,定量勘察了交叉口信号配时、交通流量等方面。

“无论是与教授面对面交流,还是在博物馆中领略挪威极地研究的发展与萨米文化的历史渊源,都让我真切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广阔,更激起了我对知识探索的热情。”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子为说。

用脚步丈量,以漫步观察。在特隆赫姆,B组成员开展了充实的徒步和调研活动。参观挪威科技大学,了解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活动等情况;漫步城市街头,感受自然风貌和城市码头周边的可持续设施;在特隆赫姆峡湾徒步,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峡湾,房屋零星散布于沿岸、新旧道路更替有序;拜访Brattørkaia能源大楼,调研其节能设计及对周边设施的供电情况;考察尼德河沿岸风貌,围绕桥梁设计、交通通行权高效规划等内容展开讨论。

“特隆赫姆的城市建设注重居民接触自然、感受自然、享受自然的过程。”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当地居民与自然共处的城市主题,及其赋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A、B两组成员于当地时间7月4日下午顺利会合,抵达斯瓦尔巴群岛朗伊尔城——世界上离北极最近的城市。

在三天半的时间里,同学们通过博物馆参访、户外考察、学术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极地气候、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以斯瓦尔巴博物馆为起点,同学们学习了解极地探险的发展历程和朗伊尔城的建设历史;漫步于城市街道中,近距离观察市政设施及房屋建设。A组成员考察了朗伊尔城极地建造,并对朗伊尔河的水质进行了采样与检测。B组成员则考察了朗伊尔城的排水、能源系统和道路建设情况。

走近冰川和北冰洋。朗伊尔城距离北极点仅1300千米,同学们一起在冰川徒步,历时4小时。途中虽遇风雨,但大家并未停下脚步,翻越重重险阻,最终抵达冰川山脉中心。

在徒步过程中,A组的同学也没有放过这次探险机会,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冻土相关调研与原位测试工作,对不同点位进行了坐标、高程与测试数据记录。他们感慨:“是同伴们的勇气、毅力和帮助,让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完成了远行任务。”

不止徒步,同学们还乘船前往冰川考察。在近6小时的航程中,他们基于各自的研究背景和讲座所学,对外海水质、斯瓦尔巴海域周围山体、不同种类的北极地区生物进行了观测调研。

“大自然的纯净与人类的痕迹在此交融。”身处北极,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顾珈静感叹,“冰川徒步的经历令人心跳加速,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时间的脊梁上,感受冰川的威严与壮丽。穿梭于冰山之间,无垠的白色世界如静谧而宏大的画卷。”

临近旅途终点,同学们还前往斯瓦尔巴德综合北极地球观测系统(Svalbard Integrated Arctic Earth Observing System, SIOS)研究中心进行学术交流。针对可持续发展研究,同学们结合专业方向,与极地领域的教授们探讨了元数据、极地生物及塑料污染研究等前沿内容。

在挪威期间,同济师生还拜访了中国驻挪威大使馆。科技处和教育处相关负责人接见了师生,听取同学们对此次极地考察的汇报,并表示,欢迎同学们加入中挪友好交流合作的行列,希望加强此类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科学考察。

“在这里,我总是不由得思考人类与自然。”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周阿楚说,“回到上海,回归原本的研究生活。关于此行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现在能够回答的,而更像是一个铺垫或者开始。”

同济大学长期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研究,积极推动中挪双方在海洋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

此次同济大学“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极地暑期学校聚焦极地生态、极地建造、极地交通、极地健康、极地海洋、极地法学、极地政策等专题,开展系列探索研究活动,旨在发挥学校极地研究优势资源,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探索,带领同学们零距离接触极地及其前沿研究、开展跨文化交流,并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推动更广泛深入的极地研究国际合作网络的搭建,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保护极地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选稿:蒯乐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