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美股新高资金逆势出逃,波动性风险是否正在靠近?
第一财经2024-07-14 13:23:19

过去一周,美股在迈向新高的道路上发生了微妙变化,通胀压力缓解令降息预期继续升温,部分科技权重股有获利回吐的迹象,资金转向前期表现落后的周期股、小盘股等,资金也在财报季开始之际保持谨慎。

随着接下来业绩披露期和美联储议息会议窗口期重叠,成长股能否企稳将成为关键。

下半年美股走势如何(来源:新华社图)

9月降息被充分定价

作为上周最受关注的指标,美国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好于预期,环比意外下滑0.1%,这是自2020年5月以来的首次下跌。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率连续第二个月仅上涨0.1%,同比增速回落至3.3%。

这也让美联储政策转向的预期再次升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在出席国会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听证会时指出,美国的通胀似乎有所改善,更多好的数据将加强潜在货币政策宽松的理由。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燃料、食品和包括住房在内的一系列其他商品的价格下跌,物价压力进一步减轻,6月CPI也指向就联系美联储首选通胀指标PCE也将表现出色,即通胀正在可持续地朝着美联储2%的目标发展。

与此同时,经济降温的迹象也有助于物价压力的释放。近期美国就业市场有松动迹象,失业金申请人数有走高趋势。密歇根大学7月份消费者信心降至八个月低点,一年期通胀预期回落0.1个百分点至2.9%。

降息预期令中长期美债收益率持续承压下行。与利率预期关联密切的2年期美债收益率周跌13.9个基点至4.46%,近三周下跌26.8个基点,相当于1次降息空间,基准10年期美债周跌8.5个基点至4.187%,创四个月新低。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9月降息的概率升至90%以上,年内降息两次也接近完全定价。

投行BMO资本市场美国利率策略主管林根(Ian Lyngen)认为, 数据强化了鲍威尔的鸽派信息,并证实了美联储收紧政策立场正在对消费者价格通胀造成压力,为美联储在9月开始降息做好了准备。

施瓦茨对第一财经表示,在他看来,在触发降息之前,美联储可能还需要几份通胀可持续发展的证据,“由于不利的基数效应,同比趋势可能无法提供更多的支持。但核心CPI如果能像过去两个月的情况一样,保持0.1%-0.2%的环比月度变化,应该足以说服美联储在9月之前决定好采取行动,特别是就业市场延续通胀降温的趋势的情况下。”

市场风格有所变化

受近期就业和通胀数据提振,美联储降息预期刺激风险偏好,美国三大股指上周联袂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道指尾盘重新站上40000点里程碑。

然而前期表现强势的科技板块波动有所加剧。上周四,包括英伟达、苹果、微软在内的科技七巨头全线下挫超2%,单日市值共计蒸发超过6000亿美元。道琼斯市场数据显示,这刷新了2012年Meta上市以来的历史纪录。

在权重板块遭遇抛售的同时,建筑商等将从较低利率中受益的板块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美国机构经纪商JonesTrading CMT首席市场策略师奥鲁克(Mike O'Rourke)写道:“科技板块对利率表现出高度的不敏感,投资者认为不会成为新宽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与此同时,小盘股罗素2000指数也升至了2022年以来的最高点,标普400中盘指数也在7月伊始表现不俗。这两个指数今年都落后于标普500指数。投资公司Carson Group首席市场策略师德特里克(Ryan Detrick)对于市场变化分析称,中小盘股的轮换仍在继续,这总体上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资金流向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期市场的变化。美股基金上周遭遇近三周来首次净卖出,市场在财报季前夕选择谨慎和获利回吐。伦交所(LSEG)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周投资者累计抛售35.7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基金,其中从大盘股基金中撤出了32.4亿美元,显示抛售压力的出现。

嘉信理财在市场展望中写道,6月CPI报告为美联储9月份降息奠定了基础,市场对利率敏感领域的轮换似乎已经开始。科技股的调整并非意外,在上半周继续上攻后,个股和板块进一步出现技术指标超买的情况,美债收益率下滑并没有刺激资金回流成长股,而是转向了其他利率敏感板块。

该机构认为,虽然降息被定价,最近市场向“价值”转变的持续性有待观察。随着股市处于历史高点,估值被大幅推高,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投资者是否过于关注利率政策的轨迹,而没有充分关注当前的风险/回报动态?需要注意的是,成长股调整可能并不充分,未来一周,阿斯麦、台积电和奈飞的盈利报告将陆续公布,科技行业无疑将迎来新一轮波动,需要防范再次利好兑现的调整压力。

文章作者


樊志菁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作者:第一财经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