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上观新闻2024-07-13 21:36:13

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达到383亿元,同比增长20.52%;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则达到5.5亿,较2022年增长了5200万人。7月12日至14日,第七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开幕,现场发布《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介绍,去年网络文学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首次超过订阅收入,成为市场营收的重要来源,“微短剧改编迎来爆发式增长,凸显了网络文学作品在IP市场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本届大会以“网聚创造活力 文谱时代华章”为主题,期间将举办创作评论、网络微短剧、动漫游戏与科技赋能、出海交流等多场论坛以及洽谈推介会、分享沙龙等多项活动。

网络文学收入规模达383亿元

“2023年,中国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服务型消费加速扩容。同期,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成长为主流文化的消费方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突破,带来内容生产和文化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张毅君表示。

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测算,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为383亿元,同比增长20.52%。其中,订阅、版权和广告三个板块的营收规模分别为143.16亿元、68.17亿元和154.08亿元,另有包括硬件收入在内的其他收入17.59亿元。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达3786.46万部,同比增长9.47%,网络文学作品题材排名前三依然是古言现言、都市职场、玄幻奇幻。网络文学IP改编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改编量达72674部,较上年增长33.7%。

《与凤行》《庆余年第二季》等爆款剧集均为小说改编作品

在网络文学出海方面,2023年我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营收规模为43.5亿元,同比增长7.06%,并逐步步入稳定发展期。在未区分重复授权、多语种翻译、授权地区等因素情形下,去年我国网络文学出海作品(包括网络文学平台海外原创作品)总量为69.58万部,相较2022年增长29.02%。张毅君认为,网文出海步伐继续稳健向前,格局虽未发生颠覆性变化,但东南亚超越了北美地区,成为网文出海的首要目的地,“占据出海作品前三名的题材依然为古言现言、玄幻奇幻和都市职场,这说明许多经典和受欢迎的题材在全球范围内同样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网络文学加速出海

在作家数量方面,截至去年底,我国网络文学平台驻站作者总数约为2929.43万人,中青年作者依然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绝对主力;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5.5亿,较2022年增长了5200万人,经分析认为,这与网络文学短剧和微短剧的爆发有着强关联性。网络文学用户题材偏好的前五位没有变化,依然为玄幻奇幻、悬疑推理、新类型小说、灵异科幻以及武侠仙侠。

探索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

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学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佳作。大会现场发布了年度网络文学优秀作品推优结果,《飞流之上》《洛九针》《洞庭茶师》《只手摘星斗》《怀火志》《陶三圆的春夏秋冬》《金牌学徒》《问稻》《结婚而已》《逆火救援》10部作品入选年度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作品,《欢迎来到麦乐村》《三大队》《装腔启示录》《武动乾坤》《招惹》5部入选年度优秀IP转化作品。

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看来,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主流化精品化。“当前,网络文学的主体是商业化的类型小说,存量作品数量巨大,但是类型化创作也带来了同质化、模式化的问题,部分写作滋生了粗糙注水的长文爽文,创作的手法更多依赖主观幻想,反映现实的能力不足。”

他认为,要处理好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关系,发挥网络文学的文体优势,同时向经典作家学习,努力提高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品位。“网络文学具有重要的产业属性,要探索网络文学新技术、新业态的融合发展,强化网络文学对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协调文学网站和相关产业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有序发展,共同做好优秀网络文学作品IP转化,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会同时举行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仪式,共计81部作品入藏,包括19部上海企业阅文集团旗下作品。至此,阅文旗下作品入藏国家版本馆的数量增至76部,《庆余年》《大奉打更人》《诡秘之主》《全职高手》等众多经典名列其中,覆盖科幻、现实、历史、仙侠、玄幻、言情等多元品类,呈现出网络文学类型结构持续优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阅文旗下作品陆续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版本馆、上海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累计数量逾300部次,推动中国网文走向全球文化市场,成为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加速发展的缩影。

多部网文作品入藏国家版本馆

“作为文化艺术的新质生产力,网络文学是中华文化最具青春朝气的载体。”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表示,迈向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发挥“网络文学+”的文化向心力、产业凝聚力和全球感染力,讲好中华文化新故事。

作者:张熠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