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夜校“热浪”来袭 年轻人下班后选择到青年夜校充充电
东方网2024-07-11 00:04:19

东方网记者华迎7月10日报道:随着当代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多元发展,“夜校”这一学习方式被激活并焕发新生机。夜校如今成为当代青年探索自我、追求兴趣与技能提升的热门选择。

记者了解到,团市委自2024年起打造“青年中心·青年夜校”以来,共开办青年夜校87家,设立课程220门,招收学员逾5000名。课程涉及文化艺术、体育健身、职业发展、社会融入等大类。

为推动青年夜校高质量、规范化发展,团市委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布市级层面第一批青年夜校课程资源清单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青年中心·青年夜校”的工作指引》,切实服务引领更多职业青年。

把夜校开到青年人的“家门口”

对于打工人来说,夜晚的时间十分宝贵,许多夜校直接把课堂开到了保租房、公租房、人才公寓里,让更多青年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共服务。

来自闵行区青年夜校学员邢懿琳告诉记者,她住在浦江镇微领地青年社区,聚集了大量职业青年,3000多户中青年比例达90%。大家都很期待有能聚在一起、互相认识的平台。邢懿琳报名的是尊巴课程,她认为夜校课程时间灵活,地点便捷,满足青年需求,价格亲民且物超所值。她还说:“在没有夜校时,我的业余生活总是独自在房间内刷短视频看电视剧,参加夜校后才发现自己下班后能做这么多事,可以在课堂上结交新朋友。”

团闵行区委在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项目阡集·莘社区“青春公寓”中开设戏剧夜校课程,面向青年住户组建“莘青年”戏剧学院艺术工作坊,后续将启动青年宜居故事征集,进行剧本创编。

团徐汇区委把青年夜校嵌入青年“15分钟工作生活圈”。依托区域化团建单位资源,把青年夜校办到均瑶集团总部、漕河泾开发区等企业、园区,以及钟书阁、徐家汇书院等青年爱去、常去的网红打卡地。初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青年夜校网络,让青年人在15分钟内找到青年夜校。

把夜校开得更对青年人的“胃口”

青年夜校开设了许多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一、二、三、四,右、左,手抬起、打开……”在奉贤区南桥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舞蹈室内播放着国风舞曲,一群青年学员正在舞蹈老师的带领下,聚精会神地学习国风现代舞。

“我平时就比较喜欢跳舞,看到青年夜校开设了国风现代舞课程,学费也很便宜,150元能上6次课,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32岁的王女士是一位舞蹈爱好者,但由于舞蹈机构学费高昂,一直让她望而却步。这次青年夜校开设了价格实惠的国风现代舞课程,让王女士终于有机会深入体验国风现代舞的魅力。

在松江区一堂名为“木木含情”的青年夜校木艺课上,青年学员们人手一个木工刨,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对着桌上的木材埋头苦干……刚忙完一天的工作为何又“自讨苦吃”?95后青年杜文表示,这份“苦”还是靠抢才“吃”上的。对非遗文化十分感兴趣的她是初次接触木艺,直言这比想象中更累更难,但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让她动力满满。

青年夜校课程持续升级

青年夜校既是青年“学艺”的好去处,更是青年大展作为的主阵地。一项服务的可持续,需要不断完善和迭代升级。

市团校首期推出“夜读盛夏-品读会”、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技能“信息科技探秘和实践应用”及“新媒体+AI应用短视频制作”等3门免费课程,不到半天时间全部报满。

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第一期4门夜校课程顺利结业之际,进一步扩大供给,新推出搏击操、瑜伽、形体礼仪等14门夏季夜校课程,受到青年们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报名。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团工委聚焦中建幸福青春公寓这一青年团聚地,着力升级打造更贴合社区青年需求的“夜学”充电站、“夜享”综合体、“夜话”议事厅“三位一体”青年夜间服务体系3.0版本,让青年在街道越“夜”越“幸福”。

夜校火热“出圈”的现象背后是年轻人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未来,各区还将广泛挖掘、联动辖区“两企三新”领域青年,积极培育青年带头人,推动开展青年规划师进夜校、夜校青年讲师进社区、社区少先队进小区等联动项目。据了解,团市委还将进一步统筹全团资源,推进青年夜校工作,整合各方资源,推出更多课程。

作者:华迎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