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比ChatGPT更火的是人形机器人
上观新闻2024-07-06 09:46:00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形机器人大放异彩。

从北门进入世博展览馆,一排由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十八罗汉”几乎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除了这些人形机器人,本届大会展出了国内首秀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二代,还发布了国内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受到市场多方关注。

如果说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人都在谈论的是ChatGPT,那么,在2024年的大会现场,人形机器人的热度已经不输通用大模型。在首日的人形机器人主题论坛上,甚至有企业家表示,“具身智能才是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最有效途径,OpenAI的大方向大概率是错的”。

对于ChatGPT的迷信似乎正在打破。快速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在迎来产业化“蝶变”的关键时刻。

未来3到5年是关键时期

提出“具身智能是实现AGI的最有效途径”观点的企业家是宇树科技的CEO王兴兴。宇树科技是一家很有代表性的机器人创业企业,创始人王兴兴是90后,2016年创办了宇树科技。几年时间里,宇树科技从3人一路发展壮大到500人,连续拿下红杉中国、德迅投资等知名创投基金的投资,今年年初还完成了10亿元的B2轮融资。

“快”是这家企业发展的关键字。就在今年5月份,宇树科技发布了其最新的人形机器人产品——Unitree G1,市场售价仅9.9万元起,这让宇树科技一下子成为机器人市场的焦点。

9.9万元是什么概念?目前特斯拉公开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二代,预计成本价在1万美元左右,市场售价在2万美元左右,9.9万元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价格。展会现场,有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收到了全球不少订单。

在世博展览馆中厅,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十八金刚”先锋阵列。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为左一。

不过,宇树科技目前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并没有搭载大模型“大脑”,这是其与特斯拉Optimus二代的最大区别。业界通常将前者归类于一代人形机器人,将后者归类为二代人形机器人。目前,宇树科技将AI大模型运用在了其技术更成熟的四足机器人上。

特斯拉的Optimus仍然是业界的风向标。在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特斯拉Optimus二代在上海首次亮相,吸引了大批的观众。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特斯拉带来的Optimus二代人形机器人为静态模型机,并不能在现场进行动态展示。事实上,Optimus二代的动态效果此前只在特斯拉官方视频中进行过披露。现场有业内人士表示,特斯拉从未将原型机在线下展出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人形机器人仍在训练的过程中,产品功能还有待完善,二是为防止机器人商业信息提早泄露或被拆机,上市前不会让外界接触其原型机。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吸引了大批观众关注。

无论是出于哪一种考虑,在官方口径里,特斯拉的这款机器人会在2025年年底前量产上市,届时将有超过1000个Optimus二代被投放到特斯拉工厂,帮助员工完成生产工作。特斯拉的目标是在未来达到年产10亿台,占据市场10%以上份额。

这似乎像一个倒计时,不断地提醒着国内企业,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迫在眉睫。现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做人形机器人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预计国产AI人形机器人的商业落地时间在3到5年。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如果3年之后,人形机器人还不能很好的实现AI与硬件的适配融合,完成商业落地,那么也不排除人形机器人赛道被摒弃,AGI向异形机器人赛道转变的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可能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关键时期。

为什么是人形机器人?

回到开头的观点,人形机器人正在打破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对ChatGPT的迷信,其背后原因也有一些中国特色。

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另一款大热门人形机器人——青龙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国地中心”)研发。国地中心技术负责人邢伯阳告诉记者,从开发到发布,这款人形机器人只花了6个月的时间。

人形机器人是集成度极高的产品,国地中心为什么能这么快完成?这与长三角的机器人产业基础有很大关系。

据介绍,青龙人形机器人的很多零部件都是长三角造,其安装的“大脑”朱雀也是由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和书生浦语大模型支持。

在青龙人形机器人展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国内工业自动化产业发展得早,近两年大模型又发展势头迅猛,基础良好。“上海有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还有这么多互联网企业,要想实现AI+人形机器人其实很快”。

青龙人形机器人在展台进行动态演示。

中国有做机器人的基础,通过具身智能有可能更快地让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商业闭环,这是人形机器人赛道愈发火爆的关键原因。而反过来看,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已经爆火近两年时间,产业化的问题在逐渐暴露,这也是更多人将眼光投向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重要原因。

王兴兴在展会论坛中表示,目前的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实际上对整体世界的理解非常差。“大模型对平面数据的理解做得非常好了,但对时间、空间的理解还远远不够。”王兴兴认为世界模型+具身智能才是通向AGI的最佳路径。他表示目前全球顶尖的科学家都在推动世界模型的构建,让机器人真正理解整个世界,进入到工厂、家庭这样的场景帮人类完成劳动。

规模化数据是行业最大痛点

一个赛道的迅速火热,必然伴随着浮躁。

邢伯阳表示,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现状企业有点混乱,一代人形机器人的方案已经比较成熟,甚至会有解决方案提供商专门卖控制算法,60万元就能让人形机器人动起来。但一代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非常有限,要想实现广泛的商业应用,还是要让AI赋能人形机器人。

但AI赋能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大模型植入机器人快,但要想适配应用场景还很难。目前市面上开发的二代机器人大多采用“大脑+小脑”的AI赋能模式。比如青龙,就配置了“朱雀”多模态大模型作为“大脑”,用于接收外界信息和任务决策;“玄武”模型作为“小脑”,用于控制机器人运动轨迹、具体任务执行。

“大脑”模型,即多模态大模型,这在当前国内市场有很多选择。但“小脑”模型需要每个人形机器人开发机构自己构建,并且针对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进行专门化的动作训练,才能适配应用场景。

在训练“小脑”的过程中,最难的数据积累。邢伯阳认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数据是整个行业目前最大的痛点。现在人形机器人开发机构使用的数据,一方面是来源于国外的开源数据,一方面是来源于自己采集的数据。但自己采集数据的缺点在于,企业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进行重复动作,成本很高。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大—银河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王鹤在前述论坛中提到,在特斯拉的公开信息中,为训练Optimus二代人形机器人放置电池到红盒子里这一个动作,特斯拉就出动了40人的数据采集团队去做,用这样高成本的数据采集方式去替代一个可能几千元的人力成本,对商业转化是非常不友好的。

为了解决规模化数据的痛点,业界也做了不少尝试。王鹤认为,合成数据可能是获取大体量数据的关键技术。还有机构则在推动数据开源,通过共享来降低数据获取成本。

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地中心除了发布青龙人形机器人,还推出了OpenLoong开源社区。建立开源社区就是为了能够聚集更多应用单位、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商以及核心部件的上下游企业,推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开源发展,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

作者:吴丹璐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