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读书 | 一部值得“谛听”的书——读苏沧桑《声音之茧》札记
新民网2024-07-04 11:42:00

如果说苏沧桑的上一部书《纸上》是可以“体验”的书,那么《声音之茧》无疑是一部可“谛听”的书。

这本书写了24个节气、24种记忆深处最刻骨铭心的声音。事实上,这24种声音又是由天籁地籁人声一共303个声音组合而成。这是一部需要凝心静气认真“谛听”的书。沧桑坦言,“我是一个对时间、对声音、对光线、对气味异常敏感的人”,因而书中所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她“记忆深处的某个声音,刻骨铭心的某个人生片段”。

除了“声音”,本书还有一个核心词“节气”。每次看到这个词,我总想起古书《春秋》,一部编年体史书何以要冠以“春秋”?因为在24节气中,“春分”与“秋分”昼夜均等,作者试图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评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偏不倚。

那么,沧桑借用24节气来叙述,一定不仅仅为了表明这些事实发生的时间、时令、时辰,而是通过叙写各个时节、各个节气的游历、发生的事件,把一生的精彩瞬间镌刻下来。她一生的行进足迹,都可以在24节气中找到注脚。如果横向是发展轨迹,是普通意义上的“编年史”;那么纵向就是事件节点,相对应的就是“断代史”。这些故事发生的年份并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只提取它的节气和时令,再将不同阶段的故事串联,仿佛用一条生命线把无数珍珠串成项链。

这条项链,就是沧桑一生的旅途。

海天 摄

这又是一本关于孤独、关于生命的书。

如果说刘亮程的散文属于理性文字的话,那么苏沧桑的散文无疑是感性的。沧桑一直有着比同类作家更敏感的触须,能够深入到事物的内心,能够感受到常人难以体会到的、大自然的任何细微变化,这些变化都可能在她身上产生物理反应或化学反应,从而使她的文字和性格都充满了感性。

而体现在文字中如此之多的“孤独”,其实只是一个概念的外延。书中那些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在他们“孤独”的世界里,他们往往一个人沿着自己既定的轨道前行,看起来他们与常人之间有着明显的鸿沟,但是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游刃有余、乐此不疲。他们一生都在享受这种“孤独”。

譬如沧桑母亲的祖母每次都要在佛龛面前祈祷,“母亲听到了每一位家人的名字,唯独没有祖母自己的名字”。这种无我、忘我的境界超越了我们很多人。又如沧桑的母亲,“她踩着缝纫机,像一匹马一样日夜奔赴。”养家糊口是她的神圣使命。

沧桑在泸沽湖渡船上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她的眼神明亮而干净,“坐在旁边一块石头上看我们一眼,又看我们一眼”。因过早失去母爱,她说话、做事都谨小慎微,但她又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与这个世界达成默契。

还有南太平洋某个小岛上一个以猎鱼为生的包瑶族人,沧桑甚至连他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他潜至水下二十米,心跳降至每分钟三十次。他将整个生命浸入了海里,为的只是游在前方的一条金枪鱼。”如果他不能在两分半钟之后跃出水面,他就可能与死神相见。古老祖先传下来的这门手艺,让他每天潜下去两三次,捕上两三条鱼,够一天吃。他“用人类对海洋的极限挑战”独自一人去赢得与生活的抗争。

海天 摄

《声音之茧》更是一部需要读者运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乃至全身知觉去感知的书。

她用听觉写病人:“声音从他嘴里出来,已经虚弱得像一把钝锈的刀,连空气也无法整齐地割破了。”

她用视觉写植物:“窗玻璃外的一丛狗尾巴草朝我点了点头。”

她用触觉写落日:“夕阳以极慢的速度吻向海平线。”

她用知觉写摇晃:“人类是否天生喜欢这种晃晃悠悠的感觉?否则,婴儿为什么喜欢摇篮?孩子为什么喜欢荡秋千?人们为什么喜欢骑马、喝酒?”

她用嗅觉写人生:“睡眠像空气,失去时,才会知道生不如死。”

……

土耳其盲人行吟诗人费赛欧说:“我日夜兼程,却不知奔向何方……”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为了什么,却有幸在文字的阅读里找到归属和方向。

感恩我们与《声音之茧》相遇、相识、相伴。“珍惜吧,桥上擦肩而过的那一刻。”

(陈伟宏)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