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聚合传播之力 谱写奋进新章 | 全市首个街镇数字社工在甘泉亮相
东方网·城市导报2024-06-30 15:33:34

全市首个街镇数字社工在甘泉诞生。6月26日,“聚合传播之力 谱写奋进新章——甘泉老小V项目2.0启动仪式”在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东昌出席。

活动现场,刘东昌为甘泉数字社工形象揭幕。活动中发布了美景如画、青春律动、生活掠影、安全守护、舌尖诱惑5大公益主播任务,推出了以“夏日缤纷记”为主题的系列精彩任务,希望甘泉老小V们积极创作出精彩的作品;为“家在上海 幸福甘泉”甘泉街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一街一品”特色项目揭牌,团结凝聚社区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城市、共创美好生活;为“普陀学记团”项目揭牌,用青年视角看甘泉,让更多青年听到“幸福甘泉”的声音。此外,活动还进行“融心聚力 沪喀零距离”好物分享,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相关领导向甘泉老小V、统战人士代表赠送特产大礼包,希望“甘泉老小V”们能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把新疆好物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领略到新疆的魅力,进一步促进沪喀两地的文化交流互动。

除此之外,现场甘泉老小V还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疆舞队带来新疆舞表演。老小V项目进入2.0阶段,街道将打通融媒任务广场与主播闭环全流程,构建高效协同工作体系,依托甘泉“老小V”助力伙伴计划,为“老小V”传播提供手把手的帮助,拓展传播渠道,推动文化传播,促进各族群众交流共融。同时,强化“新闻+政务+服务”,利用融媒体平台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让居民切实享受到融媒“红利”。

2023年,街道联合东方网探索街镇融媒体分中心升级试点,成为市委宣传部首批街镇融媒示范点,打造全市街镇融媒先行先试的样板,为推动“幸福甘泉 乐龄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用好“智慧平台” 技术赋能基层宣传改革

引入“邻里通治慧大脑”操作平台,依托AI技术和庞大数据库,为基层宣传队伍减负增能。

用好采编工具,提升新闻质效。依托平台采编工具,使宣传能级显著提升。比如,借助AI写作,第一时间成文推送街道服务居民的好做法。2023年至今,已有1000余条稿件被市、区级媒体刊载,推动形成亮点纷呈的宣传态势。又如,今年3月,联合市气象局开展的气象宣传进社区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

向下延伸触角,做实基层阵地。平台向基层通讯员开放赋能,全方位构筑“市—区—街镇—村居”四级融媒传播体系,使20个居民区融媒站点的新闻投稿量明显提升,增长超过100%。

建立素材库,赋能选题策划。平台汇聚全市最新热点,信息员可以快速捕捉选题创意,提升选题精准性。同时,建立街道专属数据库,各科办、居民区都可上传素材,为新闻策划提供更丰富的选题。比如,去年制作的“行走甘泉”“文明甘泉”“美丽甘泉”“幸福甘泉”4个系列主题短视频都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采用。


用好“社区老小V” 唱响“幸福甘泉”主流声音

依托社区传播MCN计划,培育甘泉“老小V”,积极挖掘社区达人参与社区宣传工作,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将甘泉故事讲好讲生动。

汇资源,建强“老小V”队伍。积极挖掘辖区内离退休干部、文艺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加入“老小V”队伍,涵盖各行各业、各年龄段,打造社区网红。同时,分中心申报了普陀区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基层锻炼基地,首批进入基地实践的3名新录用公务员成为“特邀老小V”。

建体系,开展“老小V”培训。分中心建立了社区传播培训支持体系,为“老小V”开展理论培训和实践活动,涵盖故事采集、剧本设计、摄影技巧等。

重实效,发挥“老小V”作用。通过基层达人讲述“幸福甘泉”影响周边人,有效提升政务传播效果。比如,发动辖区内滑稽戏第三代传人俞蓓蓓,制作的专题视频《跟着滑稽戏传人,去“乐龄甘泉”打个卡》,入选市政府新闻办与文汇报社联合推出的“上海城市软实力讲述系列”微电影《看得见的城市》,有效提升了“幸福甘泉 乐龄社区”的传播力影响力。


做好“三个服务” 打造“乐龄社区”融媒样板

分中心坚持“新闻+政务+服务”,以服务为导向,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米”。

注重新闻内生服务性。聚焦居民需求,着重推出便民服务类信息,包括活动预告、健康科普等,提升受众黏性。比如,3月份推出的“青立方”市民健身中心试运营预告,进入一季度全市街镇微信公众号单篇阅读量“第一方阵”。

打造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改版升级街道微信公众号,推出甘泉融媒平台,打通随申办“15分钟生活圈”便民服务资源,整合“养老百事通”“甘泉文化云”等小程序和“人民建议征集”“幸福600”“文明实践”等辖区服务资源,让街道的社区治理要素“嵌入式”融入街道融媒平台,让社会治理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实现“一媒统管”。

拓展融媒服务线下覆盖面。线下在辖区党群阵地大屏和老年友好型电话亭大屏融入融媒界面,让没有智能手机的居民也能享受融媒服务。整合社区各类培训资源,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线上就医、在线打车等课程培训,让社区更多老人会用愿用各类线上便捷服务。


选稿:魏丽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