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叶辛:上海街景的美
新民网2024-06-30 13:54:00

上海街景的美,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味和体会。

用上海口语化的发声来说,这篇小文的题目就是:上海马路浪漂亮的风景。

街景太普通,太司空见惯了,真的美吗?

美的,美得很吸引人,美得甚至令人陶醉。

外省市人初次来上海,外国的客人初次踏进上海滩,总要打听,上海哪里最好玩,哪里最值得去。如果我说,哪里都值得去走走看看,哪里都好玩,客人一定会以为我是在敷衍他。于是我就会像所有的上海人一样,认真地介绍上海值得去走一走、观赏一番的地方。

首选当然是外滩,其次就是紧挨着外滩的南京路,尤其是步行街那一段,什么东西都能选购到,第三是颇能代表上海历史文化的豫园,老上海人习惯地叫“老城隍庙”。如果客人还想多走一两个地方,那么,“新天地”、淮海路风情街、离市区最近的七宝古镇,都会被一一地介绍。

这些景和马路,当然值得推荐和介绍,但我这篇小文讲到的街景,就是普普通通的上海弄堂,“转弯角子上的风景”。

自小生活在永嘉路上,永嘉路附近的陕西南路、襄阳南路、岳阳路、太原路,乃至东西向的建国西路、复兴中路等,都是我从小尽情玩耍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比我年纪大些的伙伴和弄堂里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有意无意地说:我们这里是“上只角”,和那些“下只角”是不一样的。我问不一样在哪里,一个高中生站在弄堂口,说:让阿哥来教教你,你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

我望了两眼,说:不就是天天要走过的老洋房……

告诉你,高中生用老师训斥学生的语气道,这是欧洲西班牙式的老洋房,你从斜斜的角度望过去,连同洋房边的梧桐树一起细看,你会看出味道来。

我那时候太小,没有高中生的审美水平,只能嘀咕说,什么味道,我左看右看都看不出来。

此事以高中生的一句“戆大”而结束。多少年之后,在上海作家协会大厅,参与接待英国作家代表团,座谈结束,陪他们走进作协的爱神花园,欣赏普绪赫女神的小喷水池的同时,几位英国作家不约而同地发现了我们这座三层带阁楼的别墅,竟然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格调。一位诗人还感叹地道,这种式样的别墅,在英国本土上也很少见到了。没有想到,远在中国上海的市中心,还能见到这样的房子。于是他们不但在台阶上和上海作家合影,还用相机以不同角度,对着我们作协小楼拍了很多照片。

直到此时,我才想起弄堂里的高中生,是有点儿欣赏水平的。

从那以后,无论是走在小时候居住的永嘉路上,还是和永嘉路交叉的乌鲁木齐路上,离此区域不远的武康路、湖南路还是建国西路上,透过梧桐树叶,我也总能发现上海这座城市街景的美,公寓有公寓的风情,带铁门的小楼有小楼的滋味,门面房自有门面房的别致,而且,我还时常看见,经常有人举着照相机、拿着手机,对着上海的街景拍照片。更有美术学院的学生和绘画爱好者,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支起画架子,面对着街景专心致志地绘画。我走过路过,也会情不自禁地往这些人的画布或速写本上瞅一眼,有的人画的是素描,也有人画水彩画,还有人干脆直接用厚厚的颜料往画布上抹,在创作油画作品。

这些人,一定也是发现了上海街景的美吧。事实上,这些年来,陆陆续续地,时常有人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和上海街景有关的著作,有摄影册,有素描集子,也有文配画、文配照片的,光是彩色印刷的大型油画册,我就收到过好几本。厚厚的,沉甸甸的,空下来专心翻阅,确实也能从中感受到上海艺术家们独到的眼光

上海街景的美,是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幻化出不同的景致来的。夏日里浓荫密布的马路,和冬季里枝丫光秃秃地伸向阴冷的天空,完全是两道浑然不同的风景。早春时节的白玉兰和秋日里满街满弄的桂花,给人的视觉和嗅觉,都是两种情调。雨日里撑着伞疾行的路人和烈日下直躲阴凉处的行人,也是不同的两种风景。

无论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都愿意去逛一逛或坐一坐的新天地,形成了另一种上海街景的美。去年秋日的一个夜晚,我陪难得到上海来的几个贵州人在新天地里小坐,其热闹和拥挤的程度,让我直觉得,这番光景也只有在上海才能如此吸引人。

离新天地不远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则是和新天地迥然不同的一道风景线。春、夏、秋、冬四季里的每一个月,都有戴着团徽和红领巾的青少年,还有数不清的成年人及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感受中国共产党建党期间那段红色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人中有上海人,还有苏浙两省从高速公路上一早赶来的参观者,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各界人士,形成一道美景。

哦,上海街景的美,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味和体会。(叶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