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美育创新,这所中学力求让每位学生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点上找到自己的舞台
上观新闻2024-06-28 20:37:00

竹笛、葫芦丝、排箫、埙、陶笛、巴乌、笙……七种民族吹管乐器在学生们的唇齿间自如切换,汇合成一曲美妙悠扬的联奏曲《鱼水情》。这个期末,徐汇中学举行市级学生艺术创意实践成果展示与交流专场活动。作为一所科创研究型学校,这不仅是一个美育普及行动,更是一个深度融合艺术创意、科技创新的全方位育人平台,学校通过开设一系列涵盖艺术创意、数字媒体、科技艺术融合的前沿课程,营造鼓励探索、激发潜能的学习环境,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点上找到自己的舞台。

【学生自己“玩”,老师身边站】

舞台上,一曲民族吹管乐联奏美妙悠扬。演奏的学生都是从零起点学习《中国民族吹管乐》课程。师生如何一起在课程中做研究?“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学会七到八种乐器,所用方法就是自适应学习和研究。”徐汇中学音乐老师杨安然现场分享,课程以实践开启,从一开始就将乐器发到学生手中,让孩子们先“玩”起来。

学生吹奏竹笛。

将十几种民族吹管乐器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先天条件和喜好,自行挑选适合自己的乐器。学生自己“玩”,老师身边站……“玩”的内容包括怎样吹响笛子、笛子的发音方式、乐器的形制等,“研究”此时已经开始了。

入学前,大多学生没有接触过中阮。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小伙伴从零开始学习,逐渐掌握中阮的演奏技巧,短时间内取得明显进步。舞台上,“零起点”中阮班绽放音乐光彩。

老师介绍二胡“零起点”课程教学。

“零起点”音乐教育远不止这些。学校坚持“零起点全覆盖,班班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零基础音乐课程。六年级“零起点”竹笛班的同学们带来乐曲《神话》。对初学者来说,学习二胡往往面临技巧掌握、音乐理解等诸多挑战,为了降低学习门槛、提高学习效率,学校特别推出二胡“零起点”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方案,老师通过整合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二胡教学,设计了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如在线视频教程、智能练习系统、实时互动反馈等,帮助初学者从零开始学习,逐步掌握二胡演奏技巧,感受音乐魅力。此外,学校还配置了智慧钢琴,学生不用教师教,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学会了弹钢琴。

【创造美表达美,激发创新可能】

“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教育让孩子眼中有光,心中充满美,然后去创造美,自信地表达美、表现美。让艺术为科技插上翅膀,让科技助艺术绽放光芒。”徐汇中学艺术教研组长、科研与课程发展中心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史莉莉说。

老师鼓励学生使用数字化媒介,进行动漫创意设计,以城市地标建筑为主题进行数字绘画。“学生展示的以上海历史建筑为主题的数字绘画,通过自适应学习平台上的学生课题、微视频、创作作品线上展示,成就最好的自己。”美术组老师说。数字化时代,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带来无限的创新可能,结合数字化、自学化、兴趣化的“自助餐式学习”,老师培养学生数字化创作能力,推动数字绘画艺术发展。

学生表演校园剧。

曾经只有飞行员才能操纵的驾驶室,在徐汇中学的模拟驾驶舱里,同学们近距离接触飞行技术。逼真的驾驶舱、仪表屏幕、操控杆等,燃起了大家心中对航空的热爱。自发钻研、自主学习、动手设计,同学们的热爱有了支持和方向。师生编排的校园剧《飞机模拟驾驶与设计制作》,展现了一颗颗“航空梦”的种子萌芽、生长着。创新实践教育、创业启蒙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是孤立的领域,而是被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潜能。

徐汇中学男生舞蹈《出塞》。

【科艺融合,培养未来人才】

“希望运用自己所学,提高老师批阅素描作业的效率……”初二(8)班学生张梓婋设计的“素描作品AI智能辅助评价系统”获得第十八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在徐汇中学创新课程中实践。学校努力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的精品校本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科技与艺术的发展平台,培养学生在科技艺术领域的深度研究能力。目前,学校已实现高中阶段学生100%覆盖高端课题的研究经历。学生在各类科艺课题研究中,已有465名学生荣获上海中小学前沿科学前沿技术创新课程平台(简称“双前沿”平台)市级优秀课题奖项,这一数字连续六年保持全市第一。过去一年里,全校共有729项科技类成果在市、区级比赛中脱颖而出。

如何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能将艺术创意与科技创新融会贯通的未来人才?在学校,不仅老师做科研,还能讲出科研的秘诀与奥秘;鼓励学生做科研,还能转化成发明创造。科研兴师,要大兴科研之风,才能培养更多名师。目前,全校教师承担区级及以上立项课题94项。徐汇中学有34门科创课程、16门人工智能课程、24门艺术课程、20门体育课程,自主开发校本课程200门,本学期开设139门,在“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上线24门,总数全市第一。全校有学生课题3879项、学生创业团队383支、“以大带小”学生课题指导教师148位。

作者:许沁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