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一代女神“余音绕梁”:纪念林徽因诞辰120周年特展举办
澎湃新闻2024-06-15 16:54:00

2024年6月10日,是建筑家林徽因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纪念日。澎湃新闻获悉,读库邀请建筑史学者王南在江苏南通读库阅读基地,举办了讲座“重走林徽因古建考察之路”,同时也为“余音绕梁——林徽因的建筑之路”纪念展拉开序幕。

活动现场。本文部分图片来自“读库”微信公众号。

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文学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她的学术和创作领域涵盖极广,身兼建筑学家、建筑师、诗人、文学家、工艺美术家、舞台美术设计师等众多头衔,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式”的通才。

展览聚焦于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建筑师的身份,着重呈现她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等方面的杰出贡献。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林徽因于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她与学社同仁于抗日战争之前在华北大地考察测绘了数以千计的珍贵古建筑,尤其是在1937年六七月间发现了当时国内唯一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她更为确定大殿年代立下头功。她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部分与梁思成、刘敦桢等合著),并协助梁思成完成《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版)等一系列重要论著,对中国建筑史学术体系的创立作出巨大贡献。

1930年代初,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到北平,共同加入朱启钤创立的中国营造学社。

1937年,梁林在佛光寺大殿,梁思成拍摄殿顶木构(左),林徽因观察塑像(右)。

由于诗人、文学家的特殊身份,她的古建筑论文“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梁从诫语),在中国建筑史学界独树一帜。她和梁思成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此外二人共同设计的北平仁立地毯公司铺面、北京大学地质馆及女生宿舍皆为中国近代建筑经典。她曾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为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她与梁思成携手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展览共计两百余件展品,包括照片、书信、测绘稿、档案、证书等构成的珍贵文献(复制件)。展品的收藏机构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部分展品(特别是一批珍贵的书信、老照片)由林徽因亲属提供。期望通过以上文献,回顾与反思林徽因精彩、卓越而又令人感慨的学术生涯,更加立体地呈现林徽因在广为人知的“民国才女”之外,作为一位杰出建筑学家的形象与精神特质。

这次展览有一些珍贵的照片和资料,由林徽因亲属授权提供,展现了林徽因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

展览开幕现场,建筑史学者王南讲述了林徽因的古建考察发现之旅。王南展示了他追寻林徽因的足迹,重走古建考察之路的研究发现,包括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手稿、测绘图和照片。他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真正的林徽因,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和八卦新闻赛跑,看谁的影响力更大,把一个真实的林徽因越来越好地传递到公众心目当中。

王南在现场讲解

现场讲座既展示了流传较广的林徽因身着旗袍攀登古建筑的照片——“林徽因很自豪地说,自己是登上皇帝祭天建筑(天坛祈年殿)的第一位女性”——也有一些最新的发现,例如五台山佛光寺的测稿。王南的讲述引导着观众们,走进百年前那段充满激情与希望的学术发现之路。“梁、林是天作之合,一起进行田野考察,一起写东西,有的署名梁思成的论著都是经过林徽因润色,甚至画龙点睛。”

1933年,身着旗袍的林徽因攀上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梁架。梁林的助手莫宗江曾回忆说,无论再艰苦的地方,只要他跟梁先生敢爬敢上的,林先生就敢上。

今年既是林徽因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也是她和梁思成入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一百周年。就像是遥远的呼应:不久前的新闻报道,在202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为林徽因补发了建筑学学士学位——1927年,林徽因拿到的是宾大美术学院的学士学位,而她事实上修读了建筑系的课程,只是当时建筑系不收女生。王南还指出,1926年林徽因曾接受美国一份报纸的采访,文章标题是《中国女孩致力于拯救祖国的艺术》——她在十六岁游历欧洲时就有了学习建筑的志向,“立志非常早,理想非常远大”。

2024年5月,宾大在对林徽因这样一位百年前毕业生的选修课成绩进行严格审核之后,为她追授的建筑学士学位证书。

可惜的是,动荡的局势没有给理想远大的学者以充足的时间。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当时,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正在山西考察。山间世事远,她在五台山上留下了一张笑容灿烂的影像,浑然不知今后将要经历的战乱苦难。“这是最后的灿烂笑容,也代表林徽因这段时期古建筑考察之旅的结束。”

展览时间:2024年6月10日-8月10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

展览地点:读库阅读基地

江苏省南通市苏锡通园区环普现代产业园二号库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