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文化中国行|龙年端午话龙舟
新华网2024-06-10 17:32:48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 题:龙年端午话龙舟

新华社记者喻珮、李思远、冯源

时值端午,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徐家冲港湾,数千名群众齐立江边祭祀屈原,举行“龙舟竞逐”活动。江中船桨飞扬,一艘艘龙舟破风劈浪,击打船板声、桡手们低沉有力的吼叫声、划水声此起彼伏。岸上群众擂鼓呐喊,场面十分壮观。

6月10日,宜昌首次邀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端午节”申遗地湖北秭归、湖北黄石、湖南汨罗和江苏苏州群众共聚秭归,举行传统龙舟赛,规范化、标准化呈现“点睛—下水—游江—竞渡—抢红”等屈原故里龙舟竞渡传统仪式。

“无龙舟,不端午。龙舟是我童年最特别的回忆。我的名字带个‘龙’,今年还是龙年,今天的龙舟赛对我而言很特别。”来自秭归县归州镇68岁的参赛者郑祥龙说。在“年小端午大”的秭归,龙舟竞渡已盛行2000多年,是让全员沸腾的盛事。

  6月10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举办2024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嘉宾为龙舟点睛。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龙舟竞渡是纪念屈原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涛说,这也是端午节最为重要、最具声势的公共节庆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是与多种祭祀活动有关的,如祭奠水神或龙神等。”急鼓声中,人们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在屈原故里、长江中游的楚地,整个农历五月都有百舸竞渡的风采——三峡大坝前、高峡平湖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支龙舟队伍参与龙舟争霸赛,乘风逐浪、一决高下;武汉东湖屈原纪念馆前,精雕细镂的龙头领航疾驰,搅动平静的湖面,白浪翻滚……

  6月10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举办2024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参赛选手在参加比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宁荒一年田,不荒端午船。”在屈原投江的汨罗,参与龙舟赛,是当地群众一年中的头等大事。每逢端午节,各地龙舟队在这座“龙舟名城”聚首,声势浩大、奋楫争先。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举办的龙舟赛上,龙头、虎头、凤头、麒麟头的龙舟大放异彩,夸张的雕刻手法,赋予每条龙舟独具匠心的设计。

千里之外,江浙一带,近水之处的居民都爱好这项运动,老百姓自发组织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每年端午节这天,一二百条龙舟汇聚在杭州西溪湿地深潭口洋“胜漾”,每条龙舟要先划遍深潭口洋的四周,到深潭口洋中间原地做360度旋转。活动现场人山人海。

而在杭州市西湖区,蒋村龙舟胜会始于唐代,清代被御封为“龙舟胜会”,其起源和水患有关,已有千年历史。在蒋村,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小孩,几乎人人都会划龙舟。龙舟胜会前后,当地还有“请龙王”“谢龙王”“喝龙船酒”等传统的民俗活动。

  6月2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西南湖水域,精彩的龙舟竞渡吸引市民观看。新华社发(徐志达摄)

“龙舟活动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体现了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精神。”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向振说,如今龙舟活动不仅融祭神、纪念、禳灾、祈福、体育竞技等于一体,更体现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如今,各地龙舟不断推陈出新,“南舟北移”速度加快的同时,已成功“划”向世界,成为日趋国际化的竞技运动。在日本长崎、横滨,常见龙舟竞渡的盛况。在英国,来华参加龙舟赛的英国运动员把这一赛事带回国,“圈粉”无数。今年端午前,荷兰侨界举办龙舟节;德国举办首届法兰克福国际龙舟友谊赛,美因河畔热闹非凡……端午节正向世界展示独特魅力,彰显着当代中国人的文明追求与精神风貌。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