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朱洁静、王佳俊领衔上海歌舞团《李清照》:回到宋代,窥见她内心的风景
上观新闻2024-06-07 21:14:00

一扇窗、一把伞、一壶酒、一枝蜡梅,一幅宋代的画卷在眼前缓缓流动起来。少女李清照一袭青衣,踏浪而来,在灿若星辰的两宋词坛,俯视巾帼,直压须眉。6月7日至10日,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委约,上海歌舞团出品、出演的“新国风”舞剧作品《李清照》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预演,展现“千古第一才女”的旷世才情与跌宕人生。

这是上海歌舞团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两部“爆款”舞剧之后推出的全新作品,自然引发观众期待,预演场一票难求。朱洁静、王佳俊这对“黄金搭档”再度携手会是什么样?宋代江南文化、生活、美学如何在台上呈现?

预演之后,《李清照》将继续打磨,在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首演。上海歌舞团团长,舞剧《李清照》制作人、艺术监制王延说:“《李清照》是一次艺术的探索,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

舞剧《李清照》“大婚”

舞出李清照诗词中的力与美

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形容,塑造“李清照”的过程,是一次又一次踏上她曾走过的路,与她在灵魂深处进行无数次对话李清照用她的诗词细腻地描绘了自己的情感世界,而我则用舞蹈来诠释她内心的风景:诗词中蕴含的温度,她的忧愁、她的爱恋、她的坚强以及她的不羁自由。”

朱洁静扮演的李清照

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在剧中扮演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他们的故事有爱与支持,也有无奈与辛酸。我试图贴近那个时代的情感,不仅仅是在重现一个历史人物,更是在探索人性与情感的价值。”

剧中,李清照和赵明诚在上元节看花灯初遇的那场双人舞令人惊艳。总编导张帝莎、刘小荷巧用“云手”,展现出少男少女“一眼万年”的羞涩、试探、心花怒放。而大婚之后,一场以书为媒的双人舞,展现出二人志趣相投的婚后生活。

舞剧《李清照》剧照

然而,好景不长。“靖康之变”后,官逃民散,生灵涂炭,李清照悲愤不已,她的词作中充满了“物是人非”的伤感和家国天下的深沉情怀。与此同时,她个人的命运也发生着巨变。

下半场有一场李清照击鼓状告第二任丈夫张汝舟的戏,在直径近1.5米的大鼓前,“人比黄花瘦”的朱洁静爆发出惊人的力量。鼓槌一次又一次击打鼓面,如同李清照内心的呐喊。在国仇家恨之中,李清照完成一个女性的成长,勇敢地直面生活。

“我希望能将无声的舞蹈转化为有声的情感,让每一位观众都能通过我的表演,感受到李清照诗词中的力量与美。朱洁静说。

舞剧《李清照》剧照

立体展现宋代之美,江南之美

《李清照》一开场,纱幕与投影就带观众穿越到宋代,天青色的雨后。宋代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审美追求简洁、纯净,强调圆融、对称、素雅和质感的纯粹。李清照曾在江南度过一段时光,并与当地的文人墨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女眷

总编导张帝莎、刘小荷,编剧喻荣军,作曲郭好为,舞美设计胡艳君,光影媒体、灯光设计萧丽河,服装设计阳东霖,造型设计贾雷等组成的主创团队,让舞剧《李清照》呈现出立体的宋代之美,江南之美。

舞台设计恰当的留白,赋予舞蹈演员更多表达的余地,给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服装设计“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大量选用中国传统色彩,有清冷,也有浓烈。上元节那场戏,观众可以看到藤黄、花青等国画颜料里的丰富色彩,凸显自由跃动的生命力。

舞剧《李清照》剧照

剧中还细致呈现了李清照所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把非遗、民俗融进来,以独特唯美的舞蹈语汇、舞美设计展现宋代日常生活的多彩。

在创作《李清照》的过程中,张帝莎、刘小荷探索如何将李清照的诗词精神与舞蹈艺术相结合,展示李清照的文学意蕴和精神气质。“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感受到李清照诗词中的温度和力量,更激发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货郎

闭关创排,三年磨一剑

2022年11月,舞剧《李清照》选题启动立项;20235月,主创分赴山东和浙江等地调研采风,拜访济南社科院相关专家,深入了解李清照的人生历程和她所处时代的背景历史,并多次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杨焄、赵惠俊两位学者提供学术支持

2023年10月,《李清照》先期舞蹈工作坊启动,张帝莎、刘小荷带领上海歌舞团的青年编导们潜心创作,让李清照的形象在舞台上一点一点变得立体丰富。

舞剧《李清照》剧照

一位上海歌舞团的忠实观众说:舞剧《李清照》从筹备到演出,至少跨越了3个年度,符合上海歌舞团慢工出细活的优良传统;排练期间演员除了要完成演出,基本处于闭关排练状态,也是上海歌舞团一如既往沉下心来打磨作品的路子。”

舞剧《李清照》剧照

四天的预演之后,舞剧《李清照》将广泛听取专家和观众的建议,进一步打磨作品,为首演蓄力。王延说:“艺术是跨越时代的语言,它能够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文化和心灵。《李清照》这部舞剧用现代的艺术形式重新诠释和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上海歌舞团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行动,期待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以更完美的状态首演,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