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夜读 | 朱大建:海菜花,清水的精灵
新民网2024-06-05 20:25:00

海菜花不光美丽,还是美味。

去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我写的生态纪实文学《海菜花开》,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召开出版座谈会,全国有十多家媒体刊发报道或书评。当月,该书就印了三次。去年9月,由上海交大创作、学生主演的校园话剧《海菜花开》在闵行校区菁菁堂演出。今年3月,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学生主演的舞蹈《海菜花开》在上海教委大学生艺术联展上演出,获得一等奖。

海菜花是一种野生的蔬菜,好看又好吃。

原本,每年的五月到十月,大理洱海沿岸的水域中,海菜成片成片地开花,叶茎碧绿,花瓣洁白,花蕊鹅黄,随着水波荡漾,犹如清水的精灵在跳舞。海菜花装饰了洱海,犹如星星装饰了天空。

海菜花富含植物蛋白,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野生蔬菜。云南的很多旅游饭店都有这道菜。海菜花的食用方法和食用部位,因各地习俗而有所区别。

在大理市白族人的饭店里,海菜花的嫩茎与花苞,加上芋头煮汤,看着碧绿生青,吃在嘴里,绵软,鲜香,爽口,回味无穷,大受游客喜爱。

大理州剑川等地居民则把海菜花当作香料来使用,食用时将海菜花洗净,取其叶片和豆米(豌豆籽粒)共煮。鹤庆的白族人使用海菜花的叶和花苞做海菜豆腐汤,还用海菜花来炒火腿、肉丝或腌制咸菜。

除大理外,云南其他地方,如昆明滇池流域的居民也食用海菜花,喜欢将其花苞做成一种海菜酢。

海菜花是云南高原湖泊古老的沉水植物,在洱海的清水中生存了几百万年,被称为“水质试金石”“水质指示生物”,进化出“坚贞不屈”的品格,水清,花妍丽;水污,花枯萎,没有清水就死给人类看!海菜花在1984年已列入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而洱海在1996年和2003年两次暴发腥臭的蓝藻后,沉水植物海菜花在洱海杳无踪影。经过以孔海南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及各级政府、企业、当地民众等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保护后,洱海重回清水状态。自然生长的海菜花重新出现在洱海里。

在大理,电视里常常放着一首《海菜花》MV:“海菜叶子绿茵茵,洱海眼睛亮晶晶,海菜花开一片片,洱海心中清粼粼,海菜花,海之心,海菜花,海之灵,海菜花,海之情。”

伴着柔美的歌声,身穿白族民族服饰的姑娘小伙驾着小船,在清洌洌的水中航行,驶过生长着大片大片海菜花的湖面,姑娘小伙欣赏海菜花那碧绿的茎叶、鹅黄的花蕊、洁白的花瓣,脸上漾起舒畅的笑容。画面上的洱海,依次展示了碧蓝的天空、火一样燃烧的朝阳、雪白的云朵、金光四射的晚霞、圆圆的明月,真是美轮美奂。

海菜花确实是清水的精灵啊,妖娆地妩媚地艳丽地生长在湖面,还能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为洱海中所有生命的繁衍助上一臂之力。

海菜花不光美丽,还是美味。只可惜,水生植物保鲜期短,很难出现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餐桌上。《海菜花开》出版后,上海交大的老师们研究出一种技术,将海菜花的贮藏保鲜期延长至12天,这样,海菜花就能经长途运输进入一线大城市了。

去年12月,上海蔬菜集团洱源海菜花种植基地在洱源县右所镇东湖湿地揭牌,孙总裁说:“我们已经把海菜花样品带到上海,供一些高级酒店厨师试做,市场反馈非常好,希望海菜花能够更好地走上上海市民的餐桌。”

作者(左)和孔海南教授在洱海双廊镇

今年5月,上海光明食品集团、上海蔬菜集团领导又走访大理洱源海菜花种植基地,和上海交大挂职洱源县的副县长一起开出海菜花的菜单:鸡汤汆海菜花,诺邓火腿海菜花汤,龙虾海菜花鲜笋汤,凉拌酸辣海菜花,凉拌海菜花海蜇丝,凉拌海菜花香干,海菜花煎鸭蛋(圆饼状),海菜花炒芋头,海菜花虾仁水饺、煎饺、生煎,海菜花涮火锅(锅底建议麻辣、微辣)。

看这个趋势,海菜花走进上海市民的家庭,走上市民的餐桌,步伐在加快。届时,市民不去云南就能吃到美味蔬菜海菜花,当地种植的农民收入增加能致富,洱海环境能得到保护,一举三得,可喜可贺。(朱大建)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