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芒”有所获,“种”有所得丨沪语讲节气
今日闵行2024-06-05 10:11:09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芒种节气的起源

“芒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中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其中“芒”指的是在阳光照耀下,如波浪般摇摆的麦芒,表明此时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而“种”则代表稻谷,这时候是种稻谷的最后时机,倘若错过便再不能种植了。随着芒种的到来,初夏时节正式结束,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黄梅时节。与其他节气一样,“芒种”也有着特有的物候。随着气候日渐炎热,伯劳开始鸣唱,而聒噪数月的反舌鸟则变得静默无声。古人自然也有许多顺应节气的习俗。

图片

芒种节气的气候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芒种节气的农业活动

芒种节气,农田里往往是一片繁忙景象。在北方大部分地区、这个时候正是晚谷、黍等农作物播种的繁忙季节。冬小麦产区正处在紧张的收获季节。因为夏种作物如夏大豆、夏玉米等生长期有限,为了保证到秋霜发生前收获,要尽量提前播种或栽插,才能取得较高产量,所以,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播种,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

图片

芒种节气话养身

1.饮食宜清淡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季的饮食宜清补。从营养学角度看,饮食清淡在养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告诫人们不要吃得太咸、过甜。饮食过咸,体内钠离子过剩,会使血压升高,甚者可造成脑血管功能障碍。吃甜食过多,易引起中间产物如蔗糖的积累,而蔗糖可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严重者还可诱发糖尿病。

2.防暑养心

芒种时节,气温逐渐升高,气候炎热,“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恼怒忧郁,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3.晚睡早起

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一定要休息一下,有利于健康。

4.运动锻炼

芒种时节,雨量多,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湿邪加重。再加上气温增高,人体内汗液排泄不畅,人体阳气被遏制,人就容易疲倦。此时,除适当晚睡早起、饮食清淡外,还要适量运动,以利气血运行。如每天早晚坚持拍打四肢,两小腿外侧足三里穴位,可使肌肉筋骨的气血流通,防治风湿痹痛等。

“芒种”篆刻

下面,让我们跟随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程振荣,将“芒种”二字以篆刻艺术的形式呈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方“芒种”印,是由仿战国古玺印的形式及文字刻制而成。古玺印是战国至秦统一以前官私印的总称,传世古玺印可以分为官印、私印两大类,私印中又可以分成姓名印、殉葬印、吉语印、画印、押印、图案印等若干个种类。古玺印所采用的文字,多为战国古文,属大篆系统,其结构与青铜器铭文基本相同。

图片

古文字字法间的错位穿插使“芒种”印章更加趣味盎然,具有艺术生命的张力,和芒种时节所展现的生机与活力相契合。

图片

这方印章的边款采用楷书,以单刀法刻上了宋代陆游《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的诗句:“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一起欣赏成品↓

图片

图片

穴位养生

图片

【极泉穴】

“极泉”的意思就是指最高处的水源,也就是说这处穴位在心经的最高点所以叫极泉穴。具有宽胸理气、舒上,筋活血的功效。

取穴方法:极泉穴位于人体的两腋窝正中,在腋窝下的两条筋脉之间,腋动脉的搏动之处。外展大臂,找到腋窝定点后,触及腋动脉搏动,即为此穴。

按摩手法:用一只手的中指指尖按压另一侧腋窝正中的凹陷处,有特别酸痛的感觉。再用同样的方法按压另一侧的穴位。先左后右,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揉1—3分钟。

作者:李翔、高佩明、马腾平、龚宣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