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青浦老街︱章堰老街
绿色青浦2024-06-03 15:21:13

“城市的源头是一条街,最早的街,过后都叫做老街。”——冯骥才(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

图片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老街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是岁月长河中的珍贵遗产,对于当地市民来说,老街是他们成长的地方,是心灵的归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青浦地处江浙沪交会处,境内江河纵横,水路四通八达,特别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县后,青浦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依赖发达的水路交通,金泽、唐行(现青浦老城厢)、朱家角、练塘、白鹤、重固等众多市镇相继兴起,成为太湖流域重要的布、粮、盐等商品集散地。然而,随着近现代陆路交通的兴起,河运逐渐衰落,青浦那些因河运而兴,依水而建的市镇也渐渐没落。它们有的整体搬迁,只留下空无一人的街巷静静矗立,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有的填河成路,推屋造楼,把小巷深弄变成了成排的楼房。然而,总有那么几条老街幸运地留存了下来,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这个地区、这座城市的过往。近年来这些老街陆续被修缮整理,成为人们探寻当地历史、感受城市记忆的重要路径。

章堰老街

图片

图片

章堰老街位于青浦区重固镇,是上海地区最“新”的一条“老”街。说它“新”,是因为改造后的章堰老街除了城隍庙、章家宅、原村史馆以及古桥等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风貌,其它大部分建筑和设施都是新建的。说它“老”,是因为章堰始建于北宋南丰二年(1069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图片

相传,北宋政治家、军事家章楶监华亭盐务时,于此筑堰安家,故而得名。章楶的好友苏东坡先生曾旅居于此,期间为章楶的新屋题写《思堂记》。近千年过去,当年的“思堂”不复存在,而《思堂记》则留存至今。

图片

据《松江府志》与《青浦县志》记载:章堰以章堰泾为市河,南经崧泽塘,穿越太浦河至松江,北达青龙江。清乾隆年间,得益于商道之便,士绅商家纷纷迁居于此,时有居民200多户20余所厅堂。东西原有府城隍庙和县城隍庙各1座。河西有市行、米厂、典当、商店、作坊、茶楼、酒馆等百余家。清乾隆年间于此设新泾巡检司。抗日战争期间,因地处青东腹地,无日军驻扎,青东粮油都在此集散,市场兴旺。故有“金章堰、银重固”之称。解放初,这里曾是章堰、堰西两乡人民政府驻地,1957年撤区并乡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到重固,章堰逐渐衰落。到了90年代,这里的年轻人进一步向城市聚集,古村进一步衰落,老宅子人去楼空,街道上杂草疯长,甚至章氏家族的祖宅也近乎废墟,仅部分外墙和结构尚存。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0年开始的章堰改造项目,继承了章堰古村落的传统布局,以章堰泾为市河,沿河而建,北商南居,修复了城隍庙和留存的3座古桥,并在袁家桥旧址处新建了混凝土玻璃结构的卧波桥。至此章堰历史上有关桥梁的描述“内四、外四、周十二”,其内四桥终于圆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处老街中段的章堰文化馆。基于“生存、生长、新生”的设计理念,外部保留了章家老宅残留的外墙,内部是采用了老宅布局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巧妙地将新与旧融合,使整个文化馆看上去就像是从老建筑中重新“生长出来的”。章堰文化馆荣获“Dezeen世界最佳建筑大奖”“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Designboom 2020年十佳博物馆及文化中心”等世界级建筑大奖。这一设计理念不仅仅是章堰文化馆这单一建筑的设计理念,也贯穿了整个章堰老街的重建改造。

图片

“新”章堰老街,保留的老桥残墙与全新的设计一起,让老街走出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固有场景,但老街的格局一如往昔,章堰泾静静流淌。

图片

修复或是保留?复古或是创新?“新”章堰老街给出了新的思路。走在老街上,过去和未来在当下重叠,历史以一种“生长”的状态展现在人们面前。“新”章堰老街,把空间置于了时间之中,让老街在涅槃中重生,让乡愁和新生得以彼此攀援。

选稿:曾子檬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