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跨国婚姻登记有多难?他们跑了三个国家登记,在上海“修成正果”
上观新闻2024-06-02 08:41:00

“整个过程虽然复杂,但幸运的是我们最终完成了登记。”今年2月2日,上海人陈女士与德国人莫里茨喜结良缘。从2022年最初决定在德国登记结婚,到在上海领到结婚证,两人往返奔波于3个国家,经历了种种繁琐、曲折,真可谓“好事多磨”。

2012年,陈女士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认识了德国留学生莫里茨。“我们在一次校园活动中相识,很快确认了恋爱关系。”

爱情长跑7年之后,两人开始考虑步入婚姻。疫情期间,莫里茨回了一趟德国,此后三年只能异地。2022年,因旅游签证不便,莫里茨无法到中国,双方决定在德国结婚。

“我们去窗口咨询了一下,发现德国登记结婚的流程很繁琐,即使双方都是本国人,可能也要等一、两年。我是一个外国人,申请流程会更复杂。”陈女士说。

于是,两人转而考虑在丹麦结婚。在丹麦申请婚姻登记,先要进行短信验证申请。在等通知的日子里,陈女士先申请到了丹麦的旅游签证。

2023年1月26日,两人抵达丹麦。“在丹麦等了几天,终于收到了验证通过的消息。我们赶紧在酒店准备了厚厚材料,提交上传。”陈女士说,丹麦跨国结婚登记的费用不菲,折合人民币差不多三四千元。

提交材料三天后,两人收到了预约结婚登记的通知。陈女士的旅游签证有效期是15天,到2月6日过期。“而我收到的最早可预约登记时间是2月7日,超过了旅游签证有效期。”

他们并不甘心,决定去线下尝试一下。2月5日,两人驱车半日到达丹麦的结婚登记中心。可到了现场,对方无法提供紧急办理。

第一次结婚登记失败后,陈女士和莫里茨转而投向上海。“我们曾考虑过在中国香港登记,因为都在上海工作,所以决定在上海申请。”

根据网上的经验,莫里茨在德国当地申请未婚证明,这个过程很漫长,他分别跑了所在的乡镇、州、国家政府部门,以及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做了4级认证。从2023年3月开始申请,直到2023年9月才完成全部认证。未婚证明的有效期为6个月,完成全部认证后,只剩下两周的有效期了。

“这一次,我们觉得肯定能成功,还专门挑了9月9日这个日子准备预约登记。”陈女士说。

在上海民政局婚姻登记官网上预约后,他们很快收到了婚登中心的通知。提交预审材料后,工作人员遗憾地告诉他们,此前德国各州采用不同的单身证明,现在德国政府部门已经改为统一的“结婚资格证明”,也就是说,莫里茨此前办理的单身证明不能作为在中国登记结婚的申请材料。

听到这个消息,两人很失落,都准备放弃了,“既然这么麻烦,就不结婚了”。

而情况很快有了转机。2023年9月底,他们关注到一条中国将加入《海牙公约》的消息。

一直以来,外国人在上海办理婚姻登记时,需提交所在国公证机构或者有权机关出具的、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该国驻华使(领)馆认证的本人无配偶的证明等;即需经过公证,再加“外交部门认证+使领馆认证”的“双认证”程序,耗时长,也比较繁琐。

2023年11月7日,海牙公约在中国生效实施,中国同“海牙公约”缔约国之间公文书跨境流转,简化为基于附加证明书的“一步式”认证新模式。这意味着,涉外婚姻登记手续更简单、简便了。

2023年11月,陈女士接到了上海市婚登中心的电话,“得知海牙公约生效,我们又重燃起结婚登记的信心,决定按照新的认证方式重新申请”。

按照德国当地要求,陈女士准备了护照、出生证明、户籍证明、未婚声明四份文件,以及相应翻译件和公证。11月,莫里茨回到德国,在当地乡镇开具“结婚资格证明”,并在所在州开具了《海牙公约》规定的附加证明书。12月初,莫里茨回到中国。

“这一次,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2024年1月,两人向上海市婚登中心提交材料,申请2月2日这天登记结婚。

登记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中方还要确认一下海牙认证的真实性。1月30日,上海市婚登中心和莫里茨共同给德国当地的认证单位发邮件确认。1月31日,收到回复:确认海牙认证有效。

2024年2月2日,两人终于在上海市婚姻登记中心如愿登记结婚。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当天,两人在工作人员见证下共描《同心笺》,一笔一划勾出爱情诗词、盖了印章,莫里茨还学会了一句中国诗,两人感慨万千。“这一圈跑下来,我们觉得中国这边的对接效率、人性化程度,都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我们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接纳和包容。”

莫里茨说,这次经历让他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多归属感,“我爱我的妻子,我爱上海,接下来我会继续留在上海工作、生活”。


作者:王海燕 肖彤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